【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是⽆忧考分享的唐诗三百⾸幼⼉早教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幼⼉早教古诗 静夜思
朝代:唐朝|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诗写的是在寂静的⽉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胡应麟说:“太⽩诸绝句,信⼝⽽成,所谓⽆意于⼯⽽⽆不⼯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龙标(王昌龄)⼆家诣极。李更⾃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然”,才是“⽆意于⼯⽽⽆不⼯”呢?这⾸《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个作客他乡的⼈,⼤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阵阵地在⼼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明之夜,更何况是明⽉如霜的秋夜!
⽉⽩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形容⽉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帝萧纲《⽞圃纳凉》诗中就有“夜⽉似秋霜”之句;⽽稍早于李⽩的唐代诗⼈张若虚在《春江花⽉夜》⾥,⽤“空⾥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光,给⼈以⽴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种修辞的⼿段⽽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朦胧地乍⼀望去,在迷离恍惚的⼼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层⽩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是⽉⾊。⽉⾊不免吸引着他抬头⼀看,⼀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是分外光明的,然⽽它⼜是清冷的。对孤⾝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亮,也最容易使⼈产⽣遐想,想到故乡的⼀切,想到家⾥的亲⼈。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了诗⼈内⼼活动,鲜明地勾勒出⼀幅⽣动形象的⽉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是体味不尽的。诗⼈所没有说的⽐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深曲的,但却⼜是脱⼝吟成、浑然⽆迹的。从这⾥,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绝句的“⾃然”、“⽆意于⼯⽽⽆不⼯”的妙境。
2.唐诗三百⾸幼⼉早教古诗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春晓》这⾸诗是诗⼈隐居在⿅门⼭时所做,意境⼗分优美。诗⼈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动地表达了诗⼈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般⼿法,⽽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息,表达⾃⼰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因春宵梦酣,天已⼤亮了还不知道,⼀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的欢鸣。诗⼈惜墨如⾦,仅以⼀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的春晓景象。但⼈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很⾃然地转⼊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阵风⾬声,现在庭院⾥盛开的花⼉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这⼀阵风⾬不是疾风暴⾬,⽽当是轻风细⾬,它把诗⼈送⼊⾹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春光,因此⼀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限遐想。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满园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枝红杏,把⼈引⼊墙内、让⼈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引出屋外、让⼈想象屋外。只⽤淡淡的⼏笔,就写出了晴⽅好、⾬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际了吗?
施补华⽈:“诗犹⽂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诗仅仅四⾏⼆⼗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睡得真⾹,以⾄旭⽇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爱春的喜悦⼼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鸟噪枝头,⼀派⽣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追忆昨晚的潇潇春⾬。末句⼜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也引起了诗⼈对花⽊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带来⽆穷兴味。
《春晓》的语⾔平易浅近,⾃然天成,⼀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灵深处流出的⼀股泉⽔,晶莹透澈,灌注着诗⼈的⽣命,跳动着诗⼈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醉。诗⼈情与境会,觅得⼤⾃然的真趣,⼤⾃然的神髓。“⽂章本天成,妙⼿偶得之”,这是最⾃然的诗篇,是天籁。3.唐诗三百⾸幼⼉早教古诗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较幽僻,⽽诗⼈的主观的⼼情则显得⽐较寂寞,甚⾄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点⼈间烟⽕⽓。这⾸《江雪》正是这样,诗⼈只⽤了⼆⼗个字,就描绘了⼀幅幽静寒冷的画⾯:在下着⼤雪的江⾯上,⼀叶⼩⾈,⼀个⽼渔翁,独⾃在寒冷的江⼼垂钓。
诗⼈向读者展⽰的,是这样⼀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寂静,⼀尘不染,万籁⽆声;渔翁的⽣活是如此清⾼,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天天在⾛下坡路的唐代社会⽽创造出来的⼀个幻想境界,⽐起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物,恐怕还要显得虚⽆缥缈,远离尘世。诗⼈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条⼩船,⼀个穿蓑⾐戴笠帽的⽼渔翁,在⼤雪的江⾯上钓鱼,如此⽽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不惜⽤⼀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寥廓,⼏乎到了浩瀚⽆边的程度。背景越⼴⼤,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先,诗⼈⽤“千⼭”、“万径”这两个词,⽬的是为了给下⾯两句的“孤⾈”和“独钓”的画⾯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奇,没有什么感染⼒了。其次,⼭上的鸟飞,路上的⼈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却把它们放在“千⼭”、“万径”的下⾯,再加上⼀个“绝”和⼀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般化的动态,⼀下⼦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显得玲珑剔透,有了⽣⽓,在画⾯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去精雕细刻。可是,诗⼈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放⼤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个⾓落都交代得、反映得⼀清⼆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后⾯的两句,本来是诗⼈有⼼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了远距离的镜头,反⽽把它缩⼩了多少倍,给读者⼀种空灵剔透、可见⽽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
孤傲的思想感情。⾄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起。相反,在这个画⾯⾥,只有江,只有江⼼。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且即使雪下到江⾥,也⽴刻会变成⽔。然⽽作者却偏偏⽤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起,这就给⼈以⼀种⽐较空蒙、⽐较遥远、⽐较缩⼩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密、⼜浓⼜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天不分、上下苍茫⼀⽚的⽓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于上⾯再⽤⼀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候;但诗⼈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那个⽼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忘掉了⼀切,专⼼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孤傲,甚⾄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具体⽽细致的⼿法来摹写背景,⽤远距离画⾯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在⼀⾸诗⾥,是这⾸⼭⽔⼩诗独有的艺术特⾊。
4.唐诗三百⾸幼⼉早教古诗 画
王维〔唐代〕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然景物,赞叹的却是⼀幅画。前两句写其⼭⾊分明,流⽔⽆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四句诗构成了⼀幅完整的⼭⽔花鸟图。全诗对仗⼯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读着琅琅上⼝。全诗读起来似乎⾏⾏违反⾃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有⾊”远⼭含笑,有⾊便是好⼭,何为有⾊?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寒⾊苍苍亦是佳⾊,奇傀峭拔也是异⾊,只因其距离⽽产⽣美感,让⼈觉其有⽆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句,在于有静⼼者能品之。这就好⽐是阳春⽩雪,⼀开始就将下⾥巴⼈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任何的浮躁都不⾏,有的只是⼼静如⽔.但不是死⽔⽽是活⽔.你看画中有⽔呢?⼀汪春⽔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出,⼀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的眼中。
“近听⽔⽆声”源头活⽔本是“动境”,⽽⽆声⼆字⼜进⼊静境,宁静致远.和⾸句并⽆⽭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难以放弃去⼀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神和⼭⽔便靠近了。⼀切的妙处只是因为“⽆声”,⽆声是⼀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阴 道上⾏,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声都溶在⼀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籁”“地籁”⼀起时,便共同构成⼀个常⼈⽆法⾔语的⾃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花⼉在那个最美的季节⾥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的⽣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去。但此中花⼉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尽逝,⽆处得美⽽伤怀的感触在⾥⾯。鸟⼉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种梦想,⼀种可见⽽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的⼼灵处于⼀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已去,空留花,鸟未惊,⼈⼜来,没有永恒的美丽,⽽⼀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5.唐诗三百⾸幼⼉早教古诗 望庐⼭瀑布 李⽩〔唐代〕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诗形象地描绘了庐⼭瀑布雄奇壮丽的景⾊,反映了诗⼈对祖国⼤好河⼭的⽆限热爱。
⾸句“⽇照⾹炉⽣紫烟”。“⾹炉”是指庐⼭的⾹炉峰。此峰在庐⼭西北,形状尖圆,像座⾹炉。由于瀑布飞泻,⽔⽓蒸腾⽽上,在丽⽇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地的⾹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个“⽣”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望庐⼭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条巨⼤的⽩练从悬崖直挂到前⾯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顶紫烟缭绕,⼭间⽩练悬挂,⼭下激流奔腾,构成⼀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笔挥洒,字字铿锵有⼒。“飞”字,把瀑布喷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动;“直下”,既写出⼭之⾼峻陡峭,⼜可以见出⽔流之急,那⾼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