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师形象

试论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师形象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试论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师形象 江西省吉水县上曾家小学曾斌黎润兵 【摘要】后现代理念认为教师形象并不能被全面设计,在外在形象上要保留自身独特的风采;在道德形象I-. ̄U是帮助成长的协助者: 在文化形象上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人格形象E是丰富多彩的真人。教师形象最终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来不断超越。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师形 超越,其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在教师形象的研究上,很多学者充分吸收了很多现代 教学论的观念,论述了新课程情境下,教师的形象和如何塑造新课 现代教育理念下地教师的外在风采往往对教师的外在形象给以 非常细致和精准的规定,有的学校要求教师穿正装、梳同样的发型、 程中的教师形象等问题。在实践中,我国各级中小学蓬勃兴起了一 系列的教师形象塑造运动,例如“大师设计”、“名师培养”“打造一 流教师”等。本文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需在理念上 实现较大的转换与提升,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其中包括吸 收后现代教学理念中的有益成分,这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具 有重要影响。虽然从教师的专业化角度来看,要推动教师职业的现 代转化,提升教师的专业形象有必要确立教师的形象,但就这种形 象的设计愈来愈细致化的趋势是不是合理的?即教师形象是不是能 够被方方面面地设计,的确值得思考。 所谓教师形象,就是指“人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一种宽泛的 界定。是教师特定姿态和风貌的一种表征。它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教 师的期望,也反映了特定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①。世界教育词典 中解释教师形象是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素质、能力等的总和。⑦由 此可见,教师的形象不仅是外在的风姿,也反映着内部的道德、文 化及个性品味。教师形象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整体,自然地在教师的 生活和教学中传达出来。 一、解构:不能被全面设计的教师形象 现代教师形象主张采用结构化标准化的范式给教师以明确的设 计,很多关于教师形象方方面的的设计开展地如火如茶并趋向于愈 加细致和精确。如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复合型 教师等。后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教师形象的开放化、多元化,要求 对现代教师形象进行“解构”。后现代教育观认为,传统的形式、标 准不再被看成理所当然的,教育规律也并不是不可更改和不以人的 意志转移。0埃格莱顿(T.Ea-gleton)指出:解构“抓住了经典结构主义 所倾向于表征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lip--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 思维方式喜欢在可接受与不可接受之间、自我与异物之间、真理与 谬误之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理智与疯狂之间、中心与边缘之间、 表层与深层之间,划定疆界”,所谓“解构”就是消解这种二元对立 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现代教师形象的理念中,“设计与机会”、 “有序与无序”,是两个矛盾和对立的二元结构。在这两个二元对立 的结构中,“设计”、“有序”被现代教学理念所认可,“机会”、“无 序”则往往被否定。但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设计”、“有序”意味 着无论对教师的思想还是行为都是一种和强迫,而“机会”、“无 序”则表明了巨大的潜能和可发展、创造空间。因而“机会”、“无 序”有时也应给予肯定,于是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结构被“解构”了。 许多事实也说明,如果过分强调“设计”、“有序”,则会教师的 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教师教学过程机械化,缺乏应有 的生命活力。于是,教学性形象越是有序地、规则地、全方位地被 仔细设计,教师就越发不能突破自我,教师形象就越是走向后现代 视域下教师形象的对立面即一种僵化固定的模式。 后现代教学理念对现代教师形象理念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构”, 反对教师形象的规则化和刻模式化,主张打破陈规,从实际出发, 灵活多变地看待教师形象。这种教师形象的转型,这也正是当前我 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 二、外在形象:独特的风采 穿统一的鞋袜。甚至对教态的某一个手势和眼神都作出了非常细致 的研究和规定。而后现代理念下的教师外在形象不是简单的对着装、 发型教态的规定,而是开放的多元的与教师的个性特征相配的整体 感知,是由内而外的一种风姿。教师的外在形象需要和内在形象构 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而不能各自,甚至相互冲突 教师的 仪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也受到社会 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服装,发型整齐划一, 千篇一律。这样不但不能彰显教师个性的魅力,也使得教师内外不 一,没有特点,有意无意之间,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破坏了学校的活泼地氛围,学校不是监狱,而更应该是色彩斑斓 的乐园。那么,后现代文化中批判普适性和唯一,倡导开放、多元、 民主的品质。新课程改革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如全人发展的观 念、回归生活的观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观念,无一不体现出后现 代精神。作为直接可以感知的教师的外在形象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就 更应该紧贴这些理念和价值,而不应反其道而行。 三、道德形象:成长的协助者 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形象的基本组成。现代的教师道德形象 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强调教师的榜样、 示范作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形象的标准 和航标。“一个都不能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使命感的具体体现。教 师形象是高尚的和纯洁的。教师的道德形象趋于完美主义和理想化。 过高的标准和统一的模式,越是作为一种被规范、被要求、被塑造 的对象,处于一种接受和完成社会化的被动地位,造成严重的角色 冲突和主体性的缺失。要么让教师的心灵在模仿中失去平衡和信心, 对自己形成不恰当的形象定位。要么让教师形象只是纸上谈兵与实 际相去胜远 后现代理念要求打破教师既定的神话般的形象。传授 道德的知识也不是教条式的而是以学生的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为 教学的中心任务。后现代的理念认为教师不是道德的航标,而是更 强调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及道德行为的“转化智慧” 的协助者。后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的同时,还要协助学生实现智慧的转化,要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 形态、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以便培养他们的批判是非善恶的能 力,最终自己。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动性和创 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人生追求。 四、文化形象:平等中的首席 现代教师形象以教师的文化形象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向学科新领域探索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的教师,“才高八斗”、“学 富五车”则成了其典型的形象特征。然而随着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 知识的迅猛发展和老化,特别是信息化和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教 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体,教师的文化形象受到了极大地挑战, 造成了教师形象与现实形象的明显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那么后现代 视域下教师的文化形象要“去中心”。反对教师在文化中的权威形象, 不主张教师权威和教学控制。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师的文化形象应该 是平等中的首席。多尔指出:“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 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 中华少年2013.8(-F)2013- ̄-总第16期I 185 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教师是内在情境中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 论和模型。总而言之,反思是指个体探索活动的反向思考,它通过 的(无论多么仁慈)。”0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也要求 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反复推敲和质疑问难,达到对问题的醒悟、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服务者、合作者, 理解和深化。它是“思考”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思考。 也是课程的建构者和教学的研究者。其中“指导者”就有“平等中 教师形象应立足于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内省来自己的 的首席”之意。总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外在风姿和内在道德、文化、个性等形象,并整合自己的知识和信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也成为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要求教师给学生 念。 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时空和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 首先,教师的自我反思要强调对自身形象的深刻思考。苏霍姆 代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后现代理念认为,教学 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究性的思考。” 的主要任务不是特定的信息传输,而是意义的创生,因此教学过程 @亨得森(J.GHcndcrson)要求教师做如下的反省:通过多视角的探 应由传授.接受转变为“阐释.理解.建构”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对教师 究,更多关注他人的工作及他人思维与情感的度特性,通过探 的刻板形象,也让教师自觉、主动反思改进对教师形象的认识和实 究不同的观点来挑战自己的自我倾向,拓展自己的视野,并明白这 践。 个世界不是围绕着自己的观念转的,明白观念的多样性是教育工作 五、人格形象:丰富多彩的真人 的基本特征。D教师形象所追求的自我反思正是这样一种品质的反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思。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囿于条条框框大胆地改进,追求自我 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 的突破。 师的首要因素。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开放的和多元的。 其次,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自我反思不 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 是一撮而就的,而是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 有幽默感等。首先教师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与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中,也 学生在教学中要平等沟通、交往与合作。,多尔认为,不应要求学生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 接受教师的权威,而应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教师要乐于 日常教学工作,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反思,达到心照不宣的理解。@ 总之教师的形象是内外统一的整体,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 其次,后现代理念认为教师人格形象应该是多元化、开放化的。教 们不应该从各个细节上一一规定和设计,而更应该以一种开放多元 师的人格形象不是可规定可全方位塑造的,教师要有教学的勇气和 的理念兼容和发展并进。教师的外在、道德、文化、个性这三个层 胆识,将自己的个性和职业恰当的结合起来。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 面相互依存、积极互动,实现教师形象的超越。 打造独一无二的教师形象。 . 参考文献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三 【1]杨明全.反思型教师.教师演变的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 者统一的整体,教师的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 究,2002(9)50.53 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认识,需要教师 【2]平冢益德.世界教育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起自己的规范。 【3】李方安,胡志英。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对教育的启示【M】.济 六、重构:教师形象的超越 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50、352. 教师的形象是在稳定中不断发展的,教师不能囿于形象止步不 【4]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52. 前,而应当通过一种机制来不断地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而这种机 【5][6】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 制正是“反思”。要想不断提升教师形象,那么教师就要学会自我反 社,2000(9)238 思。这也是后现代理论的另一个特点。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 【7】美国.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口 .北京. 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的信条,并提出著名论断:“未经反思的生活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6. 不值得过的生活。”杜威(J.Dewey)说:“反省思维就是对于任何信 【8】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34、 念或假设,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 360—364;287 239—250、295—300,332;339,341,346,349, 地、持续地和周密地思考。”⑦并认为人在各种思维形式中,反省思 54、l54- 维是最好的。基于后现代理念的反思这一特点,美国舍恩fD.Sthon) 【9]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 提出了反思性教学,并将其定义为:师生一起实现“反省性思维(探究 社.1984.297.【10]Henderson,James George.Reflective Teaching,2001, 思维)”的教学。日本佐藤学还要求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还 72. 有众多的学者对教师的反思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理 (上接l84页) 且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完成。应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题或事件。在讲到进取奋斗,像王进喜、焦裕禄,赖宁这些距离我 是走出来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们比较久远的、陈旧的实例就不要出现。我们可以举出我们都比较 老师在课程当中扮演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学生通过 熟悉的,像中国的女总理吴仪,中国的武打明星成龙,或者我们熟 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 悉的体育明星郎平等。这些人物都是我们学生所认识,并未具有一 程当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定价值,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担负着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任。中学生 (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的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与我国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当中,课文在探究园和实践与评价 师要重视初中思品德课程的研究以及教学,立足课本,高于课本。 这两个模块设置了大量的题目,包括访谈,调查,写日记,讨论, 按照课表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 小组合作等。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并 186 I 中华少年2013.8(下)2013 ̄-总第1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