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考证

大学生考证

来源:华佗小知识


大学生考证“发高烧”

—是机会,还是无奈?

一、前言

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就业的巨大压力使很多大学生成了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考证,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项必须投资。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大学生热衷考证已经成为全国性现象。2007年我国共有995.6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民调显示期中.7%的人曾经参加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其中34.5%的人握有一种证书,57.2%的人握有2~3种证书。各类证书考试的培训广告遍布校园,早就有的如英语四六级、驾驶证、雅思、托福、注册会计师、软件工程师等,新出现的如托业、物流管理师等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面对社会上种类繁多的各类证书考试和培训,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盲目跟风,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以此作为取得工作的敲门砖。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来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面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 “充实”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此学校应当如何加以引导?应如何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监控,以确保考证培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背景下,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和规范?当“考证热”兴起的时候,这些问题又一次摆在了大家

面前。

二、正文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大学生考证的情况;

2.分析大学生考证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3.提出对考证现象的建议及对策。

(二)调查内容

1.大学生已获证书的类型和;

2.大学生期望获得证书的类型和考证时间;

3.大学生考证的原因;

4.大学生选择的考前准备方式及费用;

5.对考证作用的看法;

6.大学生对“考证热”的看法;

7.社会各界对“考证热”的看法。

(三)调查数据与结果

有信息表明,近年来可供大学生考试的证书已超过了百种。主要分为三类: 通用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证书,这类证书被用人单位看重,成为大学生考证的首选和“必修课”;能力型证书,有托福(TOEFL)成绩证书、雅思(IELTS)成绩证书、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证书等;职业资格类证书,包括报关员证书、单证员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国家司法考试证书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驾驶证等等,范围最广种类最多。

通过调查发现,有83%的学生都表示考过证书,有1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考证但都准备参加考证,只有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考证也不准备参加考 证。由于英语四级证书与学位证挂钩,因此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要考英语四级证书。

根据我们的调查,24%的大学生选择大一考证,55%选择大二考,19%选择大三考,只有2%选择大四考(见图二)。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早就有考证的意愿,大一是个迷茫阶段,而跨入大二一般大家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这个时期准备考证可以说是比较合适,若等到大三才开始关注并准备,时间有些拖延。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考证类型方面看,被调查者中大部分同学都是一人持有多本证书,其中持有外语等级证书的有67人,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有34人,法律经济类型证书有23人,其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有41人。

在问及被调查者考证的目的与原因时,有71%的同学认为是对将来有帮助,希望自己能

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考证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有10%的同学认为考证是与专业对口的;有6%的同学觉得考证正是社会上热门的,身边的同学也大部分在努力考证,而自己在大学里也没什么目标,就随大流了。

被调查的学生都认为在大学时期考证最好,至于考何种证书,是否要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各人有各自的看法。大多数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认为考证可以开阔视野,掌握一些技能和增加知识面。不敢保证以后绝对有用,但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去多考一些证书,说不定以后用得上。

以上数据表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考证是为了今后工作打算,经过此次调查,被调查者集中认为考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很重要的,想自己看书考证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应该直接参加培训班。考虑培训费用在100—300元之间被认为是合理的范围,如果考证费用过高,大部分同学会自己复习考证。调查者中有70%以上的人还是愿意花大部分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程,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理性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关于考证有48%的同学认为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但却浪费了一些时间,还有32%的同学认为考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没有任何成效。有87%的学生认为考证与将来的职业相挂钩,所以是有很多人认为证书越多,就业机会越大,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招聘单位大部分看重的是学历与证书。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原因分析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种种问题也突显了出来。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在校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

纷纷去报考各种证书,由此大学生考证现象成为了校园的一道风景线。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大学生“考证热”不断趋热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的竞争压力大;

如今,“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大学生越来越不吃香了”等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在家长、老师的焦虑声中,刚踏入求学之门的大学生们就已经感受到了一股逼人的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并重重包围着他们。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便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少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报考各种证书。

2.市场的需求导向;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会直接找工作参加应聘,但用人单位在短期内无法正确识别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能力证书将成为用人单位雇佣劳动力的筛选机制。所以有一些资格证书是职业的“敲门砖”,而没有证书再有能力也是无稽之谈。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大学生就会通过考取更多的证书来增加额外的人力资本投资,并在求职时出示能力证书以保被用人单位录用。

3.自身的不良心理作用;

很多大学生都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想在大学四年里“快速成功”地增加就业筹码,考证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种捷径,得到一张证书所花费的力气越小、时间越少,哪怕钱花的再多也无所谓。而其它像论文、竞赛等要得到获奖证书程序比较复杂,还要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就自然而然遭到冷遇。

4.学校教育导向;

由于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证书作为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要求和企业的准入资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仍旧是大学生们的必修课和考证首选。

(2)误区分析

1.多多益善

很多大学生认为证书多多益善,能为自己在求职中增加砝码。但拿着很多证书,有时反而被用人单位以其学习精力分散、职业定位不清晰等理由拒绝录用。因此,证书并非越多越好,大学生考证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不应盲目考证。

2.越热越好

不少大学生喜欢报考热门证书,认为热门证书含金量高。其实,有些热门证书只是阶段性流行。考证前,一定要对证书的发放机构、考试内容、证书市场口碑、证书有效期限等方面有所了解,而不要盲目跟风。

3.等同于“入场券”

拿到名牌证书,确实能证明持证者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对其就业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持证人数不断激增,以及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名牌证书的作用有所减弱,不再被作为录用员工的决定性因素。如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会运用各种方式,测试应聘者的真实水平。因此,大学生不能把宝全押在考证上,而应注意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

(五)“考证热”现象的建议和对策

1.理性对待考证

高校学生应该真正认识证书,不能一味跟风,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考证,考何种证书。我们只能把考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并不能完全依赖它,要知道含金量再高的证书也只是对招聘人员起参考作用,不能左右求职的成败。

2.处理好考证与本专业学习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需要不断学习。一味地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会自己将来的发展。所以,在校大学生必须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的持续性。在校学生为考证而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学生甚至在上专业课的时候拿出考证的书复习备考,舍本逐末,眼光短浅。建议同学们在考证的同时或者之前把本专业的知识先学精学透,这样报考的证书才能真正成为提升自己的手段。

3.端正考证态度

虽然证件确实与你的未来利益有一定关系,但在考证之中学到知识,提高素质与能力,更加重要。很多调查与访问都表明,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特别看重这些证书的,资格证只能表明通过了相关的考试,但不表示持多种证书的大学生就会有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要记住证书最多能给你赢得一个面试的机会,能不能留用还是要看专业知识、自身能力。因此,要端正考证态度,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证书,获得相关的能力。

4.设计人生,规划未来

目前,许多大学生在选择报考资格证书时并没有与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定向结合,只是一味考取所谓的“热门”证书,但是有些所谓的热门证书可能只是某个阶段的流行“产品”,往往由于广告效应暂时红火,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在考证前,一定要对证书的开发机构、考试内容、证书市场口碑等方面有所了解,而不能盲目跟风。所以我建议大学生应该尽早的规划未来,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对社会和企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专业等方面的要素,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决定是否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考取什么证书。

三、结论与总结

在这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如日中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凸显出来了。似乎证书越多,自己的信心也就越足,证书的种类越齐全,自己求职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证书是学习层面的东西,考到了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某种知识和技能的理论知识;而实践是现实经验,是经历更深层次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打拼,才会掌握课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

对于这种现象,社会应当负一定责任。“考证”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以衡量学生所学,这社会招聘提供一定标准,方便人才的流动,但若由此而导致“无证无用论”或引发找手,只钻证书不注意实践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话,那么“考证”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如果大学生对学校课程仅求过关,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取其他证书,则是舍本逐末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将是成绩平平、专业知识不足,工作之后恐怕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而付出较大心血考取的计算机证、驾驶证等却未必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孰重孰轻,应是不言自明的。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各种技能考取其他证书,方是锦上添花之举。

究竟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考证”问题,怎样把“考证”变的人性化合理化,怎样在“考证”与实践中选择,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面对当前的就业情况和社会条件,建议大学生们要保持冷静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实现“考证”与实践相协调平衡,以期为即将到来的求职生涯增加砝码!

附录:

(一)参考文献:

【1】新快网-新快报 【2】山西经济日报 【2】中国青年报 【3】中广网

【4】东莞日报

(二)附表:

记者:方轶

记者:桑广庆 实习生 施盈芝

实习生:李春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