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三) 课程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本课涉
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三、 教学手段与教学准备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课件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科书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PPT:展示若干美术作品,让学生识别,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气氛。
2、师: 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
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
3、生: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4、师: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
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1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二)讲授新课:(23分钟)
1、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
(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2、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1)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能力拓展: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所发现和存在的美术元素,训练主动思维的习惯) 3、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2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教师活动:
(1)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马蒂斯的《舞蹈》 (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总结以上的三个概念) (3)提问说明以上三个概念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置:美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看课本,找答案。
(三) 讨论问题(10分钟)
分组选取不同的美术作品,按照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尝试性鉴赏,最后由组长做出总结。
(四)巩固总结:(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1、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就是一个看——析——思——悟的过程,鉴是指判断,归类,分析。赏是指体验,联想和感受。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是目的,先鉴后赏。
2、美术作品的分类:按门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按形式语言不同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3、美术鉴赏的意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总结: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意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美伴随终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五)学生反馈:(2分钟) (六)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鉴——判断,归类,分析 (是基础) 赏——体验,联想和感受(是目的)
美术作品的分类:按门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按形式语言不同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鉴赏的意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3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二、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理由:一个是这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由于面对的大多数都是农村学生,对于美术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基本上属于谈不上有什么美术基础,基于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以欣赏为主,多跟学生互动,给学生们观看大量的画家名作,详细讲解作品和介绍画家的生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作品的含义。多提问,多启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种类和特点,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三、 教学手段与教学准备
多媒体、传统教材,准备画册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23分钟)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4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 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5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三) 讨论问题(10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四)巩固总结:(5分钟)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五)学生反馈:(2分钟) (六)板书设计: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 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6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三、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具象艺术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二、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
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5分钟)
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23分钟)
第一环节: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
7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
环节二:“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三) 讨论问题(10分钟)
教师出示《王时敏像》与《教皇英诺森十世》,由学生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同学通过浏览图片很快得出相同点是人物瞬间性的特征描绘;不同点是中西绘画的不同语言表达手段:中国工笔画重视线条和随类敷彩,人物淡雅清秀。西洋画重视明暗、构图、空间、透视、肌理,画面色彩浓重、深远。
(四)巩固总结:(5分钟)
教师结合作品总结具象艺术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一:视觉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客观世界为对象,表现得真实。例《清明上河图》。 特点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表现出瞬间性特征。例《蒙娜丽莎》。 特点三:情节性或叙事性,蕴含一个或多个故事。例《凊明上河图》。 作用:有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还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
(五)学生反馈:(2分钟)
(六)板书设计: 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 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特点: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3.情节性或叙事性。
作用:观看具象美术作品时,第一眼就能分辨出每一个个别人物的性别、表情、动作和衣饰、各个物品的品种、类属以及地点、环境等特征。 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首先分辨:1.肖像作品;2.主题性作品 三、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
8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四、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向艺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定位:本课属于美术鉴赏中的鉴赏基础的重要环节,仍然以从鉴赏方法引导学 生为主,承上启下,引导学生认识意象艺术。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方法与过程: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法来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就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在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二、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式、讨论式 学法:小组讨论、综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
三、 教学准备(师生双向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几幅相关作品 生:简单的绘画用具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5分钟)
导入:对比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作品
(启发与感知:由马蒂斯的故事启发学生,初步感知意象艺术。) 有人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你画的那样子吗? 马蒂斯回答说: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是一幅画。
艺术品并不完全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在现,有的是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 (二)组织学习:(23
分钟)
1、感知意象:什么是意象艺术?
观看象形文字图片讨论(PPT)客观世界里自然对象加以简略 观看肖像漫画图片讨论(PPT)对特征夸张、变形、怪异
意象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里自然对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因素来客观归纳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画家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去描绘世界的。
2、探究意象:欣赏意象主义的代表作品。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圣维克多山》塞尚油画与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
3、师提问:A、这幅画画的是不是这座山? B、如果是同一座山,有什么不同? C、画中的山、房子、树、天空不同之处?
(都变成很多细小的块面形象。用概括的形式对真实物象进行加工。)
9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4、作品分析:塞尚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此山所画的 “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他深深地为圣维克多山的奇异山形及其周围的壮观景色所吸引。
5、 师总结:全画气势庄严、崇高,又略带忧郁,就像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图中的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 6、《呐喊》蒙克代表作。
请学生大胆说出对作品的感受,发散思维,然后引领学生从画面的线条、色彩、形象处理等美术语言角度分析作品,了解意象艺术表现手法,并结合画家的独特的经历,让学生更深层的感受意象艺术,理解画家对画面主观的处理。
《呐喊》一直是蒙克引以为豪的作品,画面中这个骷髅般的人,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不知来回的公路上拼命呼喊,血红色的蛇卷般的天空强化了骚动不安的情绪。正如蒙克自己所描述的:“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喊。” 《星月夜》梵高代表作。
7、运用分析《呐喊》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辨析这件作品。通过探究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在讨论、探索中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星月夜》的画面实际上是凡·高的一种幻象,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整个天空陷入到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漩涡之中,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恐怖。 《内战的预感》达利
得出:美术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还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实践活动:看怪异的图片(PPT)
再看一张怪异的图片,找出、说出看到的形象是什么? 意象艺术的怪异如何理解? 5.理解意象:意象艺术的怪异如何理解?(板书) (1)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意图表现世界。 (2)艺术家按照“我”感受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6、看下面一幅《鹌鹑图》(PPT)
(理解与探究、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我采用问题深入法) 师提问:(1)观察朱耷画中的鸟和鸭眼睛有什么特点共同的特点? (2)这是动物的表情吗? (3)山人的题字像什么? 【赏析】朱耷 中国画 《鹌鹑图》
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所以画中出现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眼珠向上,以状白眼向青天。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山人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用水墨画表现想表现的意图,而培根以油画的方式表现感觉到的样子,并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点 7、【对比赏析】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与《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培根油画《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师:a、对比画面特点 (前者,具象 后者,意象)
b 、画面是不是更倾向于表现培根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怎样一种想法呢?(恐惧、压抑) c、画家想表现什么?
师总结:内心的恐惧、不安、丑陋得以充分表现。这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观念表达。表达内心世界更有穿透力
培根经常利用教皇这个历史人物形象,决不是为了某种历史的含义,而纯粹是出自精神紊乱的寄寓性手法。 很多艺术家利用意象艺术宣泄个人的情绪,表达个人感受,倾向于心理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以下作品就是艺术家意中之象、心中所想的表达。 8、《蒙娜丽莎》达芬奇与《L.H.O.O.Q》杜尚作品比较 .图片找茬(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的差距)
10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三)互动实践,及时反馈(10分钟)
体验意象: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一些树和人的表情的图片(也可以自由选择发挥),来进行意象艺术的创作,完成一幅简单的意象艺术绘画。
老师示范(变形、夸张、重组、突出特点、怪异)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激发学生对意象艺术的表现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绘画。
(四)多元评价,结束课题:(5分钟)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说说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是怎么样运用意象艺术的语言。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评价以自评和学生互评为主,教师做最后总结评价。)
11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五、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一、 通过名画赏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二、 感受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一般过程及方法,使学生了解艺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式、讨论式、示范
学法:小组讨论、综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品一副。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课前准备的作品
问:①你看到的画面里有什么?(线、大小不同的色块、好看的颜色);②作品的线条有什么特点?有形还是无形?(乱、没有具体形)。 复习美术的基本艺术语言(点、线、面、色)。 2、欣赏两段音乐(《二泉映月》和《新春到》)
问:你能从音乐中听到音乐给我们描述了作曲家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吗?
引语:音乐可以通过音符、旋律表现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所感知。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点、先、面、色呈现抽象的主观世界,为我们所感知。 引出课题: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二)讲授新课:
课堂发展 (一)、两种抽象艺术
1、介绍蒙德里安,分享一段爵士乐
问:听到这段曲子让你联想到什么?(繁华的夜景、霓虹闪烁、歌舞生平……) 欣赏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学生谈感受
问:这幅画的语言元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点、线、面方面分析)
老师归纳:凡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看起来比较冷静、理性的抽象作品就是冷抽象作品。蒙德里安是冷抽象代表人。
2、康定斯基简介,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31》
问:从即兴二字,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充满激情)
这幅画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是不是还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的比较冷静、理性的呢? (它是由曲线,比较乱的形构成,一点也不理性,相反比较随意)
老师:康定斯基的这幅画是典型的热抽象作品,我们只要记住像这种由曲线,自由形构成,感受性较强,笔势较明显的大都是热抽象作品,康定斯基是热抽象代表人。 3、学生练习辨别冷抽象和热抽象作品
12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让学生辨别一些作品,哪些是冷抽象,哪些是热抽象。(通过提问,回答并说出为什么,来巩固理解两种抽象风格) 完善表格。 (二)、艺术如何走向抽象
1、欣赏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和《蒙娜丽莎》、高一集体照,讲述艺术由抽象走向具象再回归抽象的必然规律。 2、画家是怎么做的? 欣赏蒙德里安《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欣赏毕加索的11稿公牛图; (三)、理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的艺术美: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肌理、空间与透视、光影与运动; 分组欣赏,学生谈感受。
(三)互动实践,及时反馈
尝试练习画抽象画
大师能创作抽象艺术,我们能不能创作抽象作品呢?
欣赏更多的抽象艺术,尝试结合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进行即兴创作
问:当你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候,你对那几声沉重的敲击声会有什么感觉?你能用抽象艺术的形式把你的感觉表现出来吗? (可以用冷抽象也可以用热抽象的风格) 巡回播放音乐及大师的作品
(四)多元评价,结束课题:
展示评价-自评、教师总评
13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六、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一些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讲解讨论法
学法:在线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评价法,体验法。
三、 教学手段与教学准备
1、教科书《美术鉴赏》2、多媒体3、PPT课件
四、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
赏析罗丹的《欧米艾尔》 [提问] 罗丹的《欧米艾尔》给你的印象如何?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 [讲述] 《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凄美”。 [提问] 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讲述] 如果我们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标准,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展开新课 什么是艺术美?
它有哪些表现? 讨论、交流 罗丹的《欧米艾尔》
[讨论内容] 请从社会、自然、艺术的角度来比较是“美”是“丑”,罗丹是如何使我们感到“艺术美”的?
[引导分析]
社会的角度——出卖肉体的妓女——是“美”还是“丑”?
自然的角度——风烛残年、浑身皱纹等——是“美”还是“丑”? 艺术丑和艺术美 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美是相对应的。
衡量艺术作品的美丑的标准主要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艺术家反映事物,由于自己主观条件的影响,可以使作品成为美的,也可以使作品成为丑的。在艺术中使用丑的概念常有不同的含义。例如:
14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罗丹说:“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例: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像》、达分奇《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刘熙载在《艺概》中写到:“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丑,是指山石的错踪变化的美。
正是因为丑得让人惨不忍睹,才激发出人们对现实中丑恶的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丑的,但蕴涵着作者“构思美”和其对受欺凌妇女同情的“心灵美”的艺术作品本身是美的。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例如罗丹的雕塑《老妓》,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等等,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小结
艺术形象源于现实形象,而高于现实形象。艺术形象其实就是“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艺术美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
1、所谓艺术美就是艺术典型形象,是主观和客观、个人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的综合体,是艺术家创造的第二自然。
艺术美不是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美术形象,是指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和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无论具象艺术还是意象艺术其形象都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形象,是艺术家利用美术语言,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形象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至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
2、 艺术形象给人的是真实的感觉,是画家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自然的真实。
15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6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 《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要认识中国早期画家及其艺术作品 四、板书设计:
17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几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二)教学重点
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三、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
18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注。作品与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
②名词解释 :时代性 地域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文人画相比较,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受地域的。
通过部分作品赏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鉴赏作品,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探究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
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
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 《艰苦岁月》
19
印江县第一中学美术课教案 主讲教师:龙超
《吹笛女》 教材43页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相探究讨论。
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
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度和方法。
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价值判断上的分歧?品,同学们之间可以互
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 (2)形式主义批评 (3)历史批评
(4)社会学批评 (5)心理学批评
四、知识总结 五、板书设计:
一、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二、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三、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教学反思:
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讲解与探究结合,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图文并茂)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