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校园”为抓手,打造“减负增效”典范
浙江省教科院   2006-01-18
为响应关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精神,省教育学会、省教科院于2005年初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和谐校园”建设工程的活动。“和谐校园”建设是提升学校品位、丰富学校内涵、争创学校品牌、增强学校实力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 1、“和谐校园”的内涵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切实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优者更优,困难与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支持。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民主、科学、人文、开放。所谓“民主”,指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尊重的,尤其是师生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的调整,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所谓“科学”,指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人文”是校园之本,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开放”是发展之源,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与互动。
总之,用这种体现出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学校文化使校园和谐得以实现。
当然,“和谐校园”并非漠视矛盾,有发展就会有新的矛盾,但矛盾总是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因而,和谐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种极富生机活力的状态。“和谐校园”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发展愉悦,“和谐校园”中的教师感受着为人师表的精神满足。  2、“和谐校园”的构建
“和谐校园”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学校的特色,立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以某一方面的和谐特征为突破口,带动校园整体优化发展。如民主校园的制度研究、爱心校园的行动研究,书香校园的文化研究等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范式,使每一个学校都找到通往“和谐”的路径。如果说“和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那么“和谐校园” 建设更多的应当是一种实践,这需要创设一定的操作平台。
从现实来说,“和谐校园” 的建设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⑴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也必须通过学校文化来规范,应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人本关怀。
对于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来说,人文精神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然而
由于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一些非理性发展,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现实中不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为此,要特别强调构建、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进而依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特殊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达成学生的和谐发展。当然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发展并不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双向动态生成。
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人性化的内容和目标里面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本身就是对人性和谐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持和关怀。当然,人性化取向更多地体现在制度和管理层面,是一种管理理念或者说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每一个师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求,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都需要管理者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关注和满足,然后创造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校园运作模式,让每位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大化、最优化,让每个师生既获得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又充满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⑵“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不能因为读书,而使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能因为考试,而使孩子丢失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升学,而使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应将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置于一种符合规律的爽心悦目的平衡状态,让学校生活远离粗放、简单、机械、刚性,让其成为科学的、精致的、审美的、爽心悦目的、温暖的、生动的、能给人无限想象、享受和怀念的生活。
和谐校园的本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土壤。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情感、态度、思维、思想等高级精神活动。所谓生命成长,不仅仅是授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因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与学校生态系统相关的各个因素考虑,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要素:从内部环境考虑,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应和谐发展。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应当形成共赢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鱼水般”的师生关系:即教学关系上合作对话、伦理关系上趋向平等、情感关系上理解信任、法律关系上民主互尊。从外部环境考虑,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发展。打造和谐的校园应让家庭、社区有效参与学校管理。这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还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最大化:一个是在校发展最大化,另一个是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质和基本素养的人才,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⑶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让师生学会合作。和谐校园应该是竞争中有合作的校园。既要鼓励竞争,也要提倡合作。当今社会强调竞争,学校的学生之间或教师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时代发展前景广阔,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共存。现在的中小学生,为了将来能适应社会,就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千万不可忽视合作精神,两者实质上是辩证的统一。竞争能激发潜能,使人充满生气和活力,合作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实力。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