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期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9 No.1 2014年2月 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Feb.2014 试论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以古都洛阳为例 焦 海 浩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河流对于一个城市选址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处理好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才能使这个城市 接受历史的考验。洛阳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都市之一,它的兴衰与其洛阳盆地的河流网的关系有着密切的 联系。东周时期洛阳城市的兴起,汉魏时期洛阳城市的发展,隋唐时期洛阳城市的繁荣,以及后代洛阳城市的 衰败,都与河流水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洛阳;伊洛河网;城市布局;河流水源 DOI:10.3969/j.issn.1674—5035.2014.01.002 中图分类号:K9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14)0l一0008—04 中国历史上的几大都市基本上都是政治、经 出散关南,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又东过洛阳县南伊 济、文化中心,是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而城市的 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过偃师县南,又东北过巩县 水源问题是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某 东,又北入于河。”[ ](蹦 。 从《水经注》的记载 种程度上来说,城市水源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 可以大致了解到洛河所流经的地方和方向。发源于 线,没有水源的城市难以兴起,也无法延续发 陕西省蓝田县境华山南麓,流经洛南、卢氏、洛 展。”…‘咖 因此,水源丰富是中国城市城址选择所 阳,于今巩义市境入黄河,所流经的地方是我国原 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历史上城市的供水来源主要 始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 是来源于地面水,如河流、湖泊等。正因为此,自 麓的栾川县,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 秦以后,各个统一王朝的都城都在河流沿岸,甚至 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 许多地方割据势力也把自己的根据地定于河流的沿 入洛水。《水经注》卷十五云:“伊水出南阳鲁县 岸或者说是有丰富水源的城市,“这绝不是偶然现 西蔓渠山,……又东北至洛阳县南,被入于 象,而是中国都城发展的必然规律”【 ]‘ 。“十三 洛。” ](P378)与洛河并称为伊洛河。这两条河流有 朝古都”洛阳在历史上的兴起、发展、繁荣以及衰 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冬无冻冰断流现象,因此古 败就与洛阳盆地河流网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多称“温洛”,它使洛阳附近河渠水源经年不 缺,既利于农田灌溉,也有利于发展航运。二是含 一、洛阳盆地主要河流 沙量小。由于伊洛河流域的地面大多为坚硬的岩层 洛河古称雒水,黄河支流之一。《水经注》卷 所组成,河流多行于峡谷之中,只有下游地区进入 十五云:“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东北过卢氏 黄土平岗地带,因此,河水清澈见底。[ ]㈣ 县南,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又东南过阳市邑南, 在洛河北岸还有两条支流,一为发源于渑池县 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又东北过宜阳县南,又东北 的涧水,“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东南人于洛”。 另一条为发源于新安县的湟河,“洹水出河南谷城 收稿日期:2013—12—25 县北山……又东入于洛”。湟、涧两水虽不是很长, 作者简介:焦海浩(1991一),男,河南栾川人,在读硕士,主要 却是洛河下游的两条主要支流。涧河古称谷水,如 从事中国史历史地理学研究. 今的涧水已经为浊水,但在古时候十分清澈,自洛 第1期 焦海浩:试论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以古都洛阳为例 9 阳王城西北,绕流汉魏洛阳故城四周,最终汇人 后,在湟、涧两水沿岸营建了洛邑。其中涧(谷)洛河。 水东,湟水西为王都所在,称为王城;湟水东为监 伊洛河的流向以及河流交汇处肯定随着时间的 禁商代俘虏,驻扎的地方,称为成周(又名下 推移而发生变化,但是以上所述的四条河加上北面 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镐京迁都洛邑,都 的黄河基本上构成了洛阳地区的河网体系,为洛阳 王城。距离谷水最近,当以谷水为主要水源。 提供城市饮水、农田灌溉以及漕运已经有3 000多 年的历史了,璀璨的“河洛文化”就发源于此。 东周的洛邑,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 国的经济中心,而造就这些中心的必要的自然条件 自商周到近现代洛阳的城市布局迁移基本上都是沿 着这几条河流进行变化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洛阳地区自夏商以至 唐宋,共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 ]‘ ’。但是可以确 认只有五个城址:其一,洛水北岸的夏朝王朝—— 二里头;其二,靠近偃师县城的尸乡沟——商城; 其三,东周的王城,位于洛河以北,涧水以东,湟 水以西,也就是今天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其四,东 汉、曹魏、西晋、北魏的洛阳城,位于洛河以北; 其五,隋唐洛阳城,位于今天洛阳市区,横跨洛河 南北。 这些都城城址,都是沿着洛河营建的,但并不 固定一处,表现为随着朝代的不同而东挪西移。造 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针对此类城市问题的分 析,应当联系该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周边地理环境变 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这里,不管是自然 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与河流的兴衰变迁,也就是 水源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周代洛邑建城与水源的关系 周本来都于镐京(今西安西南)。周灭商后, 尤其是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的统治阶级认识到商统 治的旧地经济发展水平高,残余势力比较集中且周 的统治相对薄弱,对于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故以 武王为首的周的最高统治者们决定在镐京的东面洛 邑再建一都,以加强对东方商旧地的统治。而选择 洛邑这个地方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附近有水 源充足的伊洛河平原,经济发展水平高,北靠亡B 山,南依伏牛山,中间有洛河经过,两山夹四河的 地势进可攻,退可守,实为建都的理想之地。 因此,公元前1108年成王即位后,命周公营 建东都洛邑。周公经过较为周密的调查和规划之 就是由于伊洛河给予其充足的水源便利。其所在的 伊洛河平原,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作物 有水稻、小麦、豆类等,正是伊洛河平原有着丰富 的水资源才使其成为东周重要的粮食产区。 总之,周代洛邑的建城与水源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而周代的王城也为后来在洛阳建都的几个朝 代提供了参考。 三、汉魏洛阳城规划与水源的关系 汉魏洛阳城即东汉、曹魏、北魏三朝的都城。 东汉的洛阳城,因困惑于五行之说,“汉火行 忌水”,故改洛阳为“雒阳”。其位于湟水之东, 是东周下都城的延续和发展。它北倚亡 山,南邻洛 河。[ ] 。 为了解决漕运和城市供水问题,建武五年 (公元29年),王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 泄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61(P'/75)这条渠历史上称 为阳渠。马正林先生认为:“阳渠的开凿,本来可 以解决洛阳城内的供水和漕运问题,由于水源不足 和坡度太小,未能成功。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张纯重开阳渠,从洛阳西南堰洛水东北流, 横绝谷水,流经洛阳城南,又东南流,在今偃师市 南再汇人洛河。由于增加了水源和增大了坡度,漕 运畅通,统治阶级以及洛阳城内的百姓皆称便。由 此可见,阳渠是东汉洛阳城的主要供水渠道和漕运 的必由之路,也成了洛阳的护城河。”[1](P326)东汉末 年,军阀混战,东汉时在雒阳周围修建的水利工 程,穿渠引洛水通漕运等水利设施在战乱中皆破坏 殆尽。 曹魏时,曹丕仍都洛阳,改雒为洛,称为洛 阳,对洛阳进行大量的修缮。曾引谷水过九龙殿 前,令博士马钧“作司南车,水转百戏”,成为新 的游乐场所。谷水被引进皇宫,除开辟游乐场所 10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外,也同样可以解决包括皇宫在内的洛阳城区的城 的西移,就是为了争取更为充沛的水源,控制整个 市供水问题。[1 3(P326)晋永嘉之乱后,洛阳又经受一 河谷,成为水路交通中心。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和 次大破坏。 永济渠,沟通了南北水路交通,成为京杭大运河的 ]‘眦 这正是隋唐洛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 先驱,其水运中心就是洛阳。”[阳,在之前洛阳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北魏洛阳城 阳城为何不在汉魏故城的旧址建城,而是改为向西 的布局,是考虑到地理条件而规划的。 北魏洛阳城布局特点是宫城居于城之偏 北。商业集中的大市、小市、马市和四通市都在城 移动的原因,充足的水源也为隋唐洛阳的繁华提供 了基础。 其实,当时洛阳盆地的四条河流(洛河、伊 外,靠近河流和水渠,并在大道旁,商业的发展和 商人的活动都是便利的。[6](H ’我们从杨衔之的 《洛阳伽蓝记》中能够清晰的找到当时洛阳城的繁 华。尤其是四通市,它北靠洛水,南近伊水,是水 陆交通皆方便的地方。 传统的市按照规定是“面朝后市”,即朝廷在 南市在北。针对此,曹尔琴先生曾说:“北魏洛阳 城的市恰好相反,市设在宫城南面,这样的布局与 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市正在古阳渠引来的 谷水与洛水之间,马市与小市在城西古阳渠附近, 也是漕运渠道的近处,四通市正在伊洛河之间冲积 长洲上。这几市的设置与水运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也可以说明汉魏洛阳城水运交通便利正是建都的一 个因素,洛水横穿洛阳城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城市 用水。”[6](n 可见,水源对一个城市市集的分布有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汉魏洛阳城的整体规划布局,无论是水 利设施的修建,还是市集的设置分布,都离不开 水源。 四、隋唐东都洛阳城与河流的关系 隋唐两代的东都洛阳,并没在汉魏故城旧址新 建,而是在西周王城附近又建而成。史载“前 直伊阙之口,后依邙山之塞,东出湛水之东,西逾 涧水之西,洛水贯其中……”隅] 。隋唐东都洛 阳远较周代王城规模宏大。“洛、湟两河流经城中, 伊、洛、湟、涧(即谷水)尽为所用,水源极其 丰富。洛水以北主要靠谷水、湟水、涧水、泄城 渠、漕渠供水;洛水以南主要靠通济渠、通津渠、 伊水、运渠供水,形成完整的供水渠网。实际上是 以洛水为基干,所有渠道均与洛水贯通。洛阳城址 河、洹河、涧河)都被用来为隋唐洛阳的城市建设 服务,由这些河流加上北面的黄河构成便利的水运 网络。“不仅东南各地的租赋及土产奇货源源不断 地汇集东都洛阳,而且大大密切了洛阳同国际间的 联系,使之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性都市”E41(P48)。 假如说洛阳盆地地区没有充足的水资源,没有对充 足的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隋唐东都洛阳也仅仅只是 昙花一现。 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洛阳城人口增 加,城市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因此大量的居民不 得已搬往河流两旁低一些的地方居住。但是正是因 为此,洛阳城受到水患的影响大大增加,从唐高宗 永徽至唐懿宗时约二百年中,洛伊两河暴涨,冲毁 房屋,人畜多溺亡,这样的水灾有大概13次 ] (诸帝纪),虽然隋朝建都初已经做了种种的防范 水患的措施,设置的堤岸在一段时间里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政治日渐, 这些堤岸也年久失修,加之人口数大大增加,所以 才造成了一系列的水患灾害,这大概是建立东都时 所未料及的。 总之,隋唐东都洛阳建城时充分地考虑到城市 用水的问题,采取种种措施和方法,吸取上两个城 址(周代王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安排,合理 的疏导洛河、伊河、湟河和谷水解决了用水和漕运 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东都洛阳的影响力,使之成 为与长安相媲美的世界性大都市。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证可以看到,一个城市能够成为 都城的所在地,城市用水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东周在这里建都时,还没必要开凿漕渠,但是汉魏 第1期 焦海浩:试论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以古都洛阳为例 和隋唐却不能不开凿漕渠。[’] 博 隋唐洛阳城建在 水源是一个城市的生命补给线,今后我们在进 更西的地方,增加了开漕渠的困难,这也是后来洛 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人、地、水三者 阳渐渐破败的一个因素。 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大规模发展建设的同时,一定 宋元之后,洛阳城逐渐变为地区性的城市,破 要解决好与河流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应该保护水资 败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洛阳往日引以为 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城市发展与河流利用保持 傲的河流水域网,不是淤积断流就是经过战乱破败 一个和谐的关系。 不堪,就像上面说的一样,隋唐洛阳城建在更西的 地方,开凿漕渠更加困难,水源问题更加严峻,加 参考文献: 之隋唐之后经济重心东移、南移,到宋时更加依赖 [1]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江南,因此,统治阶级选择水源漕运更加便利的汴 社,1999. 梁为政治中心,曾经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洛阳 [2]陈桥驿.水经注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城从北宋之后就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一个小小的 [3]李久昌.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D].西安:陕西师 城市。 范大学,2005. [4]段鹏琦.洛阳古代都城城址迁移现象试析[J].考古与文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洛阳自夏至隋 物,1999,(4). 唐的历代都城城址,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沿洛河迁 [5]陈代光.洛阳历史地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移,完全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4]‘嘲 。而 1988,(1).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其重要性变得越来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越明显。当下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与否、开发利用 [7]曹尔琴.洛阳——从汉魏至隋唐的变迁[J].唐都学刊, 的能力强弱,甚至可以制约一个城市的发展。因 1986,(1). 此,我们在进行历史地理的研究和学习中,在对古 [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代河流河道还原的同时,还应该对该地区水资源开 [9](北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发和利用状况做完整的了解。 Brief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ities and Rivers ・。。——Taking Ancient City of Luoyang as an Example JIA0 Hai.hao (School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Rivers play a vital position for a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Only by handling well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 rivers and the city development,can a city endure the test of history.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cient metropolitans in China,the rise and fall of Luoyang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fiver network in its basin area. The rise of Luoyang in the Eatern Zhou Dynasty,the development of Luoyang in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the prosperity of Luoyang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decline in the offspring of Luoyang wore all inextircably linked with the fiver and water sources. Key words:Luoyang;Yiluo river network;urban layout;river and water sources. (责任编辑李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