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换代和断裂:一代批评家的新生

换代和断裂:一代批评家的新生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8年第3期当代作家评论59 主持人吴俊韩春燕 换代和断裂:一代批评家的新生 主持人的话:此时此刻,重释或再评价70年历史的当代文学,还有一个 非常明显也非常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已经身处一个换代、一种可能是历 史性的全面的代际更替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出现,同时缘于一种可称之为断 裂的社会状态的出现。换代与断裂,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与社会的特征。 所谓换代,简言之,就是从年龄上看,一代拥有迥异于传统常态经验的新人 已经全面进入社会各界各业的中心或前沿位置,既是最有力的人力资源,同 时也已成为新的权力人群,比如,曾经的“80后”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年 人了。这预示了这一次的代际更替较之以往更明显地表现为新人新经验的 新时代已经到来了。在文学界,他们就是新一代的批评家。而所谓断裂,指 的是因为权力或人为的长期干预、设计,社会人群在知识、经验、价值观等几 乎所有方面,不仅难有基本共识,而且分歧日趋严重;不仅有纵向的断裂,而 且横向的断裂也成为一种常态现象。比之于互联网造成的个体性碎片化, 我说的这种社会断裂可称之为群体性“板块碎裂化”。比如,在周小平现象 中,被很多人称为“带鱼”的常识无知者,网上拥趸却远过百万,这已不是用 知识或教育的成败之类理由能够解释的了。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面对我们切身相关的当代文学,新的可能性的出现 就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这个时代已经需要新的代际眼光来观察历史,需 要用新的社会经验来评价我们生活中的文学。这就是从文学主体角度来发 现重释或再评价当代文学的切实理由。说到底,需要倾听一代新的批评家 在文学的中心位置发言了。重要的事实是,他们也已经出现了。 多年以前,曾有一篇文章提到了1960年代的十年中诞生了两代作家的 现象。其中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十年的记忆和经验成为中国当代 作家的一种政治一文化的代际区分标志。这一标志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将 “”经验视为一代作家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作家可以由此 分成两代人。我以为现在这一区分的标记也仍然有效。不过,与这种直接 的个人经验相比,新世纪以来的状况是,新一代作家的出现已经呈现为更加 复杂的状态,或者说,随着此前一段历史的渐渐湮灭,文学的新代际必须获 得新的标识,同时,社会的变迁或转型的结果,也使文学的生态发生了重大 60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3期 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价值观的根本变化。因此,文学标识的新经验、新要 素必将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或考验。 相比于以往的批评家群体,新一代批评家的产生几乎都在大学里,教育 和知识的环境优越于以往的几代同行。理论训练相对系统严格,专业起点 远高过他们的前辈。特别是对新的知识生产的工具掌握,新一代的技能堪 称与生俱来,而非如前辈的勉强或刻苦习得,这不是技术性的差异,实质结 果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眼光会因此有了基本的差异。如果说如何应对或理 解眼下的世界在新一代看来是充满了自信,那么再看历史的时候,原先的程 式就需要被重新格式化了。或者说,在我们看来的重装系统,在新一代手下 不过是一种顺理成章,代际间本来就存在着世界的两副面孔。回到我们共 同的文学批评,回到我们的专业学术,我们会发现,同样是清理历史的行为, 我们的预设在新一代批评家笔下已经不复存在,他们的再评价成为代际意 义上的对于前辈眼光的再审视。 这期稿子集中在批评史个案的重评方面,作者都是目前最年轻的批评 家。他们的知识系统和批评经验会使本栏目的“再评价”体现出新的意 味——再评价既是一种观点或姿态,也是一种新人的成长仪式或宣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