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校园的建设
内容摘要:
建设和谐校园是时代对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的需要。\"和谐育君子,险恶育小人\和谐环境能够培育美德、催人奋进、促人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可从师生关系、校园环境和学院文化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和谐校园 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所学校,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下面我就创建和谐校园浅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以人为本,营造师生和谐的融洽环境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师生和谐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师既是学生道德升华、学业有成的引路人,同时又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和生活,应时时刻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体现出教师工作的职责和本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杜绝对学生讽刺挖苦。同时,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帮助,对教师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发扬中华民族尊敬师长的光荣传统,师生共奏和谐校园的美好乐章。
二、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
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观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校园的物质环境体现在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得师生神清气爽,心情愉悦,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观念环境的影响力取决于它附着于群体而又影响个体。通俗一点讲,这就是所谓的校风问题。校风的核心是学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整合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信仰系统、目标系统等。
1
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懂得珍惜和维护校园环境,明确“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这一精神,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杜绝“课桌文化”,点滴中使自己的思想和素质都上升一个新台阶。
三、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突出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个和谐的校园,应该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
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突出职业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重点是突出职业特色,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都能在愉悦中接受真理的熏陶,在和谐的气氛中选择真知,创建一个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要塑造学院精神,创建具有进取意识、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包括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的肯干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等。目的就在于使全院的师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现代职业的教育理念,刻苦学习的求知欲望,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求真务实的扎实作风,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最后,要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社团组织,培育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学院的社团组织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会处世与交往、组织与协调、竞争与合作,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锻炼了自我管理能力。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相信,这一理念必定会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一定会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让我们大家共同奋斗,开拓进取,努力促进学校事业的新发展,努力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