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j j . .1㈣ 丈-效 高职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李 莉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摘 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文学类公选课的现状为例,阐 述目前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全且变动大、师资力量薄弱、单一的教学模式、评价一考核体系陈旧等方面 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重视课程建设,建立完善的文学类公选课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与课程考 核一评价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学类公选课 文本中心 评价体系 人文类公共选修课作为高职院校公选课教学体系的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面、 造成上述情况的诸多原因中师资力量薄弱显然是首 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位的。首先,由于高职院校一般没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因 人文类课程中的文学类公选课凭借文学作品这一特殊载 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学类公选课很少由专门研究文学的 体不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能通过诠释蕴含在语言 专业教师兼任,而是由文秘专业或大学语文组的教师开 文字中的人类历史文化内涵,传递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 设,教师们往往很难做到跟中文系教师一样将专业研究 的自律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和 与所任课程紧密结合,更不用说有些非文学专业出身的 人格品性的塑造…。因此,文学类公选课在人文精神培养 教师开设文学类公选课仅凭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此,高 过程中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改变当下经济 职院校文学类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跟本科院校的教师们 高速发展进程中高职院人文教育相对缺失的现状,而且 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其次,相当一部分文学类课程 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社会 教师除上课外往往还兼行政工作,因精力有限或对公选 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近年来在 课不够重视而干脆放弃开设公选课,这让原本就薄弱的 周二、周三下午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部分文 师资更加势单力薄。最后,较少针对教师进行文学类公选 学类公选课。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学院对公选课 课课程培训。虽然在师资培训上我院一贯非常重视,每位 管理的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不少 教师每年至少有两到三次的培训机会.但这些培训绝大 问题。 多数都与专业课相关,极少有教师针对自己开设的公选 一、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接受专门培训。 1.文学类公选课数量较少.课程变动大.缺乏精品课程。 3.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实效欠佳。 我院每学期文学类公选课在2~4门浮动。相对于全 与本科院校一样.文学类公选课属于高职院校公选课 院110门左右的公选课而言,比例偏低。根据对本校学 中比较受欢迎的课程。然而据笔者了解,此类公选课的课堂 生公选课情况进行的调查.有65%的学生反映文学类公 实效却欠佳。一方面.在电子通信产品极为发达的当下.网 选课开设不够,较难选上。仅有的少量文学类公选课中 络视听娱乐对学生的诱惑日益增加,很多学生已经很难静 只有《中国现当代小说与电影》、《名著电影赏析》是相 下心来阅读经典名作。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依然采用比较单 对固定的,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则较少涉 一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流程:简介作 及,就连传统的唐诗宋词,国学名篇等也鲜见开设。学 者与作品写作背景一介绍作品内容一分析作品的艺术特 校曾有教师开设过《戏剧戏曲赏析》和《中国古典诗词 点、人物形象。文学类赏析课程不仅要与专业强的中文专业 赏析》等,却往往因各种原因持续不了几个学期。因此 课程有别,而且要与具有专题性质的文学讲座有所区别,仅 仅存的文学类公选课往往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难以 靠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削弱学生的参与感。有些教师意识 形成一批有口碑、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课程,更无法利 到了问题所在,尝试增加互动环节,采用讨论教学法 由于 用文学类公选课的整体效应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 部分学生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事先准备不充分.对要进 养,推进审美教育。 行讨论的作品并不熟悉,因此讨论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 一29— 语言文学研究 。。¨¨ ll。 ≥ 一 薯 i≥ 蔓 深入。 环,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更严重的是.学生消极被动的上课态度反过来削弱了 在近年的教改中,讨论教学法的重要性已经渐渐为大家接 任课教师的热情。据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的调研发现,有近 受并付诸实践,在多类专业课教学中也颇有收益。很多教师 50%的学生对上课时播放视频持支持态度.而实际上有半数 明白阅读一讨论教学之于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性.然而在实 以上的人文类公选课教师上课时播放视频时间超过50%. 际操作中却很难实施。因为讨论教学法的灵魂在于受众,即 视频资料尤为丰富的文学类公选课更是首当其冲。以播放 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作品)的熟悉程度,没有学生对作品的 相关电影、电视剧代替讲授与讨论,学生乐意,老师轻松, 阅读(文本细读),讨论教学难免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必须把 却是看似双赢,实则双输。多媒体适当运用于教学中本来 考核纳入讨论教学法,将其拓展为整体模式,因为不强调文 既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播 本的重要性,不想方设法让学生配合阅读。那么讨论必然与 放频率过高,时间过长则无异于让学生放弃了文本阅读, 阅读脱节。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阐释与讨论是课堂的重要组 怠惰了思考,长此以往如何做到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 成部分,学生如果不配合老师的要求。不熟悉文本,既无问 重提高? 题意识,又没有经过思索,则很容易让讨论流于形式,实践 4.单一的考核一评价模式导致抄袭成风。 证明收效甚微。因此,讨论教学必须有一整套教学环节的设 现在文学类公选课一般都以课程论文方式取代以往 计来支撑。 的试卷考核,论文方式看似灵活,理论上说可以考查学生 笔者以《西方文学名作赏析》为例谈谈讨论教学模式的 多种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成了滋生抄袭的温床。由于 具体实施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在第一堂课布置本学期要学 学生们很少阅读作品,因此对于文本缺乏真正的情感体 习的作品,并且把每个作品要求讨论的重要问题附在每一 验与感悟,也就没有表达的欲望。在资讯极为发达的今 个作品的后面。要求每位同学选择其中的四篇作为自己的 天,网络上各种类型的论文资料简直应有尽有。因此,学 精读篇目,其他作品为泛读作品,只要求知晓情节。精读篇 生的文学类课程论文往往抄袭成风。或拼贴剪切,或甚至 目要求在课外进行阅读,并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做好讨论 干脆“乾坤大挪移”,整篇照抄。教师虽然想出各种方法防 笔记。课堂教学先由教师对作品作者、写作相关背景等做简 止、打击抄袭,但往往防不胜防,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时间 介,然后由参与讨论的学生集中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相互 长了难免不在学生中间达成这种共识——文学类公选课 讨论。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起到引导、提示、总结的作用。具体 既轻松又好过。因此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虽选者众多, 流程如图: 然而认真听课者却寥寥,教师以放映视频敷衍了事也就 见怪不怪了 二、高职院校文学类公选课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鼓励专、兼职教师开设文学类公选课。 首先要鼓励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坚持开设文学类公选 课.除充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外,还可以外聘请其他院校优 秀的中文专业人才开设此类课程。要选取古代文学、现当 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各部分中的经典与精华,结合当下社会 语境与学生需求,设置比较全面的文学类公选课。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课程群的整体优势,充分培育更优质的精品课 程,最终提高文学类选修课的美誉度,树立良好口碑,形成 4.建立多元课程考核一评价体系。激发学习主动性。 良性循环 要使上述讨论教学流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将考核模 2.加强本校师资培训。 式纳入到模式中。既然文学类公选课开设目的是培养审美 要加强对文学类公选课教师的培训.尤其要对那些非 能力、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那么考核方式 专业出身的教师进行强化培训。针对教师开设的公选课程 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为了让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就要大力 想方设法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参加各种针对课 强调平时学习的重要性.降低期末课程论文或试卷的成绩 程的网络培训与短期的师资培训班,也可以通过去知名学 比重。把读书笔记、课堂讨论与出勤、期末成绩以恰当的比 校相关专业做访问学者的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例纳入到总体考核中。笔者在实践中为了突出阅读、参与讨 我院就有文秘专业的老师去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 论的重要性,干脆取消了期末课程论文,并将课堂讨论规则 专门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例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方式可以 加以细化.根据学生每次参与讨论的综合表现给出分数,并 多种多样,但须结合自己所开设的公选课进行,才能做到有 规定读书笔记、课堂讨论与出勤比例为6:4。实践证明这种方 的放矢。 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与讨论的积极性,端正了学习态度, 3.以文本阅读为核心,坚持讨论教学法改革,创新教学 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讨论教学法的实施。当然,在具体的实施 方法。 中要结合每个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细化规则,以公平且 要打破“教师上课放电影,学生论文靠抄袭”的恶性循 开放的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下转第66页) 一30— 文化学研究 j 普及程度,如延平府。宋代官私学盛,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 士族地主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文化教育下移,教育更加大众 化,满足了更多的平民百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了 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有力促进了宋代社会文化 事业的总体进步和发展。 3.积极实用经世理念的实行。宋型文化是积极昂扬的人 建功立业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号召,都是这种理 想人格的最好表述。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理念.与 宋朝内外危机相结合,便变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忧患 意识在太学生中也相当普遍,早在宋神宗时期.太学生的 清议就号为“无官御史台”,而太学生领袖陈东在靖炎问领 世型文化,讲究履践,注重实用,强调经世,从根本上关注人 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体现出一种淑世情怀。 宋学并不如人误解的那样只是空谈性理.同样鲜明反映了 经世理念。李觏被胡适称为是一个未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导爱民的运动,不畏牺牲,更是忧患意识的集中 体现。 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文化时代,其文化发展确有其自身 而范仲淹引《周易》穷通之说作为庆历新政的理论依据,荆 公新学成为熙宁变法的指导思想,则是宋学经世理念两次 的特征,不仅其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史学、哲学、科学技 术、艺术、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其文化层次有了很 大提高,其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都达到 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即以理学一贯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 而论.“内圣”的最终目标还是落在“外王”上,也就是得君 行道,治国平天下。从二程到朱陆都曾是企求“外王”的实 践者。理学完全转向内省是在南宋晚期以后。至于浙东事 参考文献: 功学派的各家学者陈亮、叶适、吕祖谦等。他们的学术思想 与治学方法都明确揭出“经世致用”的旗帜。这种经世理念 在士大夫身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人 格基本铸成。并将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 [1]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A].王国维遗书:第5册[M].上 海:上海书店,1983.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上接第30页)成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5.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文学实践活动。 要渠道.担负着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提高的重任,关系着学生 品德养成、学习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和择业等问题。其 中文学类公选课又是人文类公选课中的一个大类.通过对 由于公选课受教学时间、授课计划等因素制约,不太可 能对某类文学作品或某位文学大家的作品进行全面、深入 探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掌握学生感兴趣的文 文学类公选课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解决如何增强师资力量、 合理设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将有限的课堂 教学与课外文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切实发挥文学 类公选课作用的可行之路,将是每一位人文教育工作者不 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学现象、文学作品。将它们与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整合起来, 开展以专题形式为主的人文讲座,尽量邀请一些知名专家、 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同时还可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或参 与“经典诵读”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学生 通过参与文学活动,可在多重文化语境中重温课堂所学知 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参号睛况,将表现记人平时成绩。多样 化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会极大地激 参考文献: [1]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11):135. 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在全校形成一种非常浓郁的人文氛 围.这对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2]赵越.加强中文类公选课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J] 科技信息,2008:171. [3]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12(4下):147. 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是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 一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