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在外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急剧增多,对诸多医疗纠纷案例的分析表明,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医疗水平的高低,其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引起,而大多数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医德医风等问题。所以在外科学教学中适度培养学生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转变成一名合格的外科医师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标签:医患沟通 外科学教学
对于一个人来说,从生命的孕育到结束,无不与医疗卫生服务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年中或多或少都要与医院或医生护士进行接触或交流。医生护士因患者而生存、成长,同时也是让医生护士体现出自己技术和人生价值的一个平台,患者也因医生护士的有效救治而摆脱病魔、恢复健康,医患之间有着共同的敌人,就是疾病。而战胜疾病,追求健康,也就是医患之间共同的、永恒的目标。因此,医患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患者。那对抗疾病除了需要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需不需要其它的技能?
2500年前,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医生最重要的法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更是高度评论语言的重要性,“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可见,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病不起,甚至不治而亡,所以医务人员必须掌握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
外科学本质上属于技术性科学,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病人在手术前都会问医生,我这手术有风险吗?医生应这样回答:一般来说手术总是有风险的,但这种手术我们医院经常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果不出意外情况绝大多数手术是顺利的。医生这种模糊表达,于情、于理、于人、于己都是十分恰当的。
所以在外科学教学中除了需要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应注重其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被认为是由医学生转变成一名合格外科医师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不会沟通,你所知道的一切无关紧要”。这一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在医疗卫生专业教育中传授、测试和学习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同时医患之间、医护专业人员及同事之间的沟通会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也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随着我过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入,医疗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加强外科学教学中的人文比重,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发展,也适应社会发展。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胆子比较小肺了个肿瘤的老太太,在手术前,医生告知她“病情很重,需要做开胸手术”后,突然昏倒。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宣告不治。“心源性猝死”,事发后,经过协商,医患双方达成协议,医院免去病人抢救费用,给病人家属2000元仁善补偿,家属不再追究。医生依法向病人履行“告知”义务,病人在得知病情后“吓死”,应该说这是个特例在工作中也有很多沟通不到位引发问题的例子,著名的血病专家洪昭光曾讲过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病人”的真实例子。第一句,“你的病呀,来迟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想办法,医生接着说“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医生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什么去了”,结果病人彻底绝望了,上午11时30分嘴唇发绀,住进急诊室,晚上去世了。
然而,这特别的事情发生却有令人难于平静之处,医生的语言对病人的心情乃至病情都有很大的影响,《执业医师法》第26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家属“告知”病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应当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医护人员在履行“告知”义务时怎样多点语言艺术,多点沟通技巧,非常重要。我想不仅仅是临床医护人员需要语言艺术和沟通能力的技巧,对在校的医学生的教育不过分强化专业意识和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只关心“是什么病”而不关心“是什么人得了病”的”生物医生”[1],医患沟通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医学生向外科医师的转变和发展,也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有利于对医学生进行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培养。
2 提高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外科学临床见习、实习教学顺利开展。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对医生的培养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应注重其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被认为是有医学生转变成一名合格医生所不可缺少的条件[2]。外科学的性质来看,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方面应是人性化的培养,除了加强学生的三基以外,还应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医患沟通教育的比重,在医疗的现实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培养,这既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医学的经验性特征;既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也有助于形成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型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医患沟通不仅仅要告诉病人什么病,怎么治,还要体现出我们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人文情感、关怀。多点热情,多点同情,多点耐心,多点尊重,多份真诚,多份亲切,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同情和关爱,从而让患者感到温馨信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健康、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2]沟通基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