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菊事 丁立梅
①昨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扔掉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今后,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
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 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特别动人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 多出一大丛的菊来。 是被我扔掉的那一盆。 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 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 勤勤奋勉地生长。最后,它不仅自己活了下来,还后辈满堂的样子,——去冬但是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 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峰回路转,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 已经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冷清, 唯它,一崭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 远就看得见。 经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 有的看但是瘾, 走近了细细瞧。 一律的吃惊, 好美丽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大家的赏识,不漏声色,不慌不急地,只管把好颜 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 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漠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 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 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 经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 省得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 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 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 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仿佛被惯坏 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周围飞 溅。哪一朵,都是巨大丰腴的,都上得了佳丽头。
⑦天冷,菊更为的明媚,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赶忙,虽是久住, 相互却绝不关己地陌生着。现在,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直的线条, 渐渐娇嫩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美丽之类的。也许不聊,可是站着,看一 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平和,入了心头。再碰到, 即是老认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归纳。 ( 4 分)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4 分) (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直的线条,渐渐娇嫩起来。
(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大家的赏识,不漏声色,不慌不急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3.文章第②段写层旁巴 牚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解析。 (3 分)
4.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质,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
1
( 4 分)
1 / 7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瓜香不减来时路 张猛
①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又是一年果红瓜香。每当从卖瓜的摊前车旁走过,那缕来自傲 地的清香便会钻入肺腑, 叫人口舌生津。那一声声熟悉的叫卖会拦住你赶忙而去的脚步,让我们循着地气向着乡土做一次深情的回眸。
②乡下 8 月,正是香瓜开园的时候,爷爷便带着我走上那条林长草丰的沙土公路。相距或远或近的路旁就会有一筐筐粘着泥土带着芬芳的瓜摆在绿阴下, 等待那颠簸来往的汽车。 ③卖瓜的都是熟稔的老乡,看到领孙子的爷爷隔着很远便喊: “九叔,快过来吃瓜啊!”听到这令人怦然心动的声音,我便跟在爷爷身后一步步蹭过去,羞怯地接过瓜,洗也不洗 就咔嚓咔嚓地大快朵颐。
④儿时农村贫困,过秋儿买瓜的时候不多。古诗虽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但嘴 馋胆大的孩子还是不由得那甘甜的诱惑去偷瓜,既 为认识馋,也为了追求一份刺激。⑤我也曾是偷瓜孩子中的一员。在骄阳似火瞌睡连连的午后,三五个少儿便鬼头鬼脑地
钻进一望无际的玉米地。 我们猫着腰,拨开旺盛刺人的玉米叶子, 屏气凝神地摸向瓜地。到了瓜秧爬行的广阔处,前面的孩子静静趴下去,老鼠一般探出头观察一番,若是不见 人就要下手了, 无论生瓜熟瓜, 够得着的无一幸免。 伙伴中有一人因总摘青瓜而得名“生瓜头”。现在,若是不幸被发现,看瓜的一声断喝,孩子们就立刻四散而逃,跑丢鞋的时候也常有。
⑥那一次到一荒僻瓜地,老瓜头许久不在,偷瓜的孩子大模大样地钻进瓜窝棚去吃,跑累了吃饱了此后竟然睡去了。当我们恍恍然惚地张开眼,看瓜的大爷已经忽如其来立在我们眼前,当时我们都傻了,垂头丧气等着一场狂风暴雨。没想到,他问问这个孩子是
谁家的,那个孩子是谁家的, 尔后又塞给我们两个香喷喷的瓜: “今后馋了就来,别‘祸害’人啦!”这样骂骂咧咧地吆喝几句便打发我们回家去了。⑦多年今后,我才真切懂得,其实无论吃瓜还是偷瓜,那其中都流淌着一股绵长悠长的
乡情,编织着一段翠绿美好令人的故事。童年如梦,可是不知道,这样的美梦 可否还在天蓝草碧瓜香弥散的乡下灿烂演出?(选自《中国质量报》 ) 1.文中哪两处描述了老乡的朴素?( 4 分)
2.第⑥段加点词“忽如其来”有什么含义?(2 分)
3.第⑤段画直线句子有什么表完收效?(
4 分)
4.本文最后一段可否删掉,为什么?( 3 分)
5.童年,那尘封在记忆中的美丽与幸福,令人难忘,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幅童年画面。(50 字左右, 3 分)
2
2 / 7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一支金色的钢笔
( 1)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  “请用钢笔写字!” ( 2)她没有一次照做,自始自终地用铅笔打发着我部署的作业。我不理解,为什么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以捉摸的倔强。 ( 3)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陈词滥调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责怪。于是,那个阳光明亮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不时时地用余光安慰在角落静静哭泣的她。 ( 4)她开始躲我,面色匆促、神态狠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 季。我并未从她的暗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 相反,我心里有了一股悲戚的大水。( 5)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漫步,猜 想终究该怎样化解她心中的慌张与不安。
( 6)透过窗帘间的空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漆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窘况,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 7)我气度希望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嘻嘻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长生难忘的画面刹时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 8)她满目感谢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感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态,仿佛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激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此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责怪你了! ” ( 9)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空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 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10)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无论所有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 11)5000 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 ( 12)惊人的一幕出现了: 他愣愣地站在终点周边的跑道上, 看着今后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理解,在冠军易如反掌的存亡关头,他为什么选择了止步。 ( 13)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碰到了严格的责怪。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可是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 14)那是我第一次对他大吼训诫,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大家关注的目光。 ( 15 )“你显然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诘责,他则刹时间泣不可声。 ( 16)“老师  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  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碰到责怪了  ”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 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 17)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细小与狼狈   ( 18)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仅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心里充满了愧疚。 (选文有改正)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感情脉络,并将( ( 1)( 2)(3)(4)处内容填入答题卡相应地址。 (4 分)
情节 感情
(3) 初步 (1) 发展
高潮 结局
“她”不改“,我”责怪“,她”我“,小男孩”帮“,她“”她”借钢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笔写字。  (2) 喝采、大吼、细小、狼狈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3
(4)
3 / 7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2.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 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以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 4 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 ( 4 分)
她开始躲我,面色匆促、神态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4.你以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述原因。C4 分)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 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诚然离黄河才 30 里,但初中以前素来没有机遇亲临, 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跑起来。
④那是 30 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 1980 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册页,第一眼,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下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荒僻,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 绣像本的《三国演义》 ,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困穷的年代更为让 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夜晚在家也可是草草吃点东西。认真 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疲备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辱了?
⑧我摇摇头, 就早早躺下睡了。 当时家境贫困, 我和父亲母亲还在一个床上睡觉。 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房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
升”,但可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 ,那震撼的声音。⑩我知道父亲母亲的不易,父亲靠子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
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碰到训诫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址钱,尔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 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 我静静 地跟着母亲, 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 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 流到脖子 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 (13) 今后,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能够用来形容我们贫困的母子—— “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 破晓,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语言。 (15) 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
4
4 / 7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自我家屋后上升——
(16) 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 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尔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 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 30 年来,我素来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认真阅读全文,归纳“我”被“击穿”后的各样表(现4。分)
2.结合语境,品味以下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5 分) (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 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 (作者这样写母亲哭泣,有什么好处? )(3 分)
(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感情?()2 分)
3.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分 )
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反应?结合文章内容, 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一把孤单的锄头
范宇
( 1)这是一把孤单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充满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洁白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彩。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倅。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心里的所有伤心与孤单表现得舒畅淋漓。 ( 2)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楚可及。 ( 3)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夜晚里回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日必不可以少的功课。晨雾与夜晚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觉父亲脸上的每一点年老与沧桑,以及心里掠过的每一抹欢乐与伤心,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夜晚的更替中,也交错着父亲充分的精力与疲备的身躯,目击着父亲永不波折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低等待父亲从夜晚里回来;走到树下,父亲也有时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夜晚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悲伤。
5
5 / 7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 4)我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 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所有,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连续下去。 ( 5)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向来坚信着。 ( 6)可今后,父亲却先背叛了。 ( 7)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痛惜与母亲的哭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洁白,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忧如也觉察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 8)“难道就没有其他方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 9)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若是有方法,谁愿意流浪失所呢?” ( 10)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满着这样深重而无奈的对话,年幼不知的我,也从中领悟到了一点辛酸,诚然我其实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得不逃离农村。第二天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掩饰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同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 11)岁月似箭,岁月似箭,十年岁月片晌间就溜走了。 ( 12)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毅然地从农村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纷杂的绒线交错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沉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掌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 13)上有祖父、祖母要供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忧如感觉了这是一把锄头不再能够承受的重担。农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向来坚信一把锄头能够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量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摇动。不仅父亲摇动了,农村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摇动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迷恋的锄头。锄头孤单了,农村也开始变得荒芜。 ( 14)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向来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所有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走开农村的农人们都将所有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农村的富饶 ( 15)一把孤单的锄头,是农村的伤心,也是农村的温度。 1.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孤单的锄头”的理解。(3 分)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感情变化历程。
(3 分)
3.第( 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详尽解析。 ( 3 分)
6
6 / 7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4.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 1)段。( 3 分)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农村的伤心”和“农村的温度”?(7
7 / 7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