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思考

关于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思考

来源:华佗小知识
关于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思考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近年来对作文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归纳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作文命题

在语文教学中,大都是学完一个单元后,有一个和本单元相适应的写作训练。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的修辞、语法、词汇以及更多的写作知识,并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利用,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如劳动版中职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是以写景写人为主题的五篇散文:《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邓稼先》《我看见了大海》《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单元的文章主要通过作者对人物和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而成就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本单元作文教学的主导方向。 二、结合作文命题,收集习作素材 (一)博览群书,知古通今

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好六个字:读书、品人、评事。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因此写好一篇作文,就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对构成文章的素材运用自如,手到擒来。 (二)结合课本,就地取材

积累素材可以采取就近取材的原则,与学生最近的当然是教材

了。比如劳动版中职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是诗歌单元:包括《再别康桥》《致橡树》《沁园春?f/长沙》《我愿意是激流》等众多诗篇,真是篇篇精彩,首首传情。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真正的走入诗词,领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作的意境。这样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够对诗歌中的名言佳句活学活用,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真正使教材发挥它最大的功用。 (三)立足生活,重视热点

作文要摒弃编造,就要立足于学生的普通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涉及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方面:如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⑧做人与处世;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减,增多,也可交融。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素材,完成作文的写作。 三、把握素材内容,指导作文写作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

写作的动念往往出自某种强烈情感的驱使,然后发而为文。而这一过程的产生就需要教师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章的内涵,达到与自己内心的共鸣,进而产生写作的激情。比如我曾经给学生出过一篇作文题:“假如我是——”,让学生补全题目后自由写作。开始时很多学生都选择写“假如我是一棵树”“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老师”等等常见的题目,并由此觉得这篇文

章写起来没有什么新意。于是我尝试着提出了几个题目抛给学生:“假如我是项羽”“假如我是国家”“假如我是刘翔”等,学生顿时产生了兴趣,觉得有很多内容可以发挥,因此引导学生的写作激情是完成一篇优秀作文的关键。 (二)把握作文的写作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万物五花八门,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中,只会觉得眼花缭乱,极易失去辨别的能力。这个时候,教师就必须发挥思想引导的作用,我首先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以一种长远的眼光看待生活,应多看到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在课程之初先抛砖引玉,谈自己近一段时间对生活的感受(更多是对某一类事或人的认识和看法,如,看了某个电视节目的观后感或听到一则新闻的一些感受等等),接着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谈一谈在一周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让他们心灵有了感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构思行文结构及语言风格,最后动笔写作。 四、审阅文章内容,完成作文批改 (一)改文育人

作文是一面镜子,它所映照出的决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暴露出学生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批改中,不能只盯在语言形式方面,而要高度重视作文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主题是否有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作文或言行中流露出的一些消极颓废思想,比如自私贪婪、拜金主义、暴力心理等等,我会在写评语时语气真诚恳切,不挖苦、讽刺学生。

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帮助其去除缺陷,完善其自身人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多就少改

教师在作文批改时,应尽量尊重学生意愿,而不能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我认为,这样做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也很有好处。 (三)因人而异

作文评价上,我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学生,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作文批改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另外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分别掌握“求精”与“求通”的不同目标,才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始终处于浓厚状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 曾 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