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Vol.11,No.3Sep.,2012
文章编号:1671-6523(2012)03-0112-05
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综述
邹
11,2*
薇,池泽新
(1.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在梳理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规划编制的原则与规划模式的多样性、村庄规划以及规划实施进展与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的思路、
研究概况。主要观点包括:(1)新农村建设应该依据各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异加以分类指导,坚持符合实际、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2)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着眼,综合谋划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3)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体现农村特色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4)产业发展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需要把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谋划;(5)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履行合法审批程序,体现科学性和严肃性;(6)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标本兼治、稳步推“形象工程”,进,防止避免急躁冒进,着力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综述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ASummaryonthe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lanning
2*
ZOUWei1,CHIZe-xin1,
(1.ResearchCenterof“Sannong”,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JiangxiScienceand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mainopinionswithregardtotherecentresearchontheplanningforthe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inChina,whichinclude:(1)Theplanningforthenew-countrysideshouldbecategorizedaccordingtourbanandruraldifferences,andkeepinaccordancewiththerealityandfarmers’demands;(2)Theplanningforthenew-countrysideshouldfocusontheoverallurban-ruraldevelopment,andaimattheharmoniousdevelopmentbetweensociety,economy,cultureandecology;(3)Theplanningforthenew-countrysideshouldembodydifferent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countryside;(4)Theplanningofbothin-dustryandthorpeisthekeytothewholeplanningforthenew-countryside,whichshouldbefinishedfirstly;(5)Theproceduretomaketheplanningforthenew-countrysidehastobecompleteandlegal,andkeepseri-ouswithinvalidperiod;(6)Moreattentionshouldbefocusedonovercomingthedeeprestrictivefactorscon-cern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countryside.
Keywords: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lanning;summary
收稿日期:2012-08-02修回日期:2012-08-20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GXQ4D163)和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邹薇(1990—),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研究;*通讯作者:池泽新,教授,博士。
第3期邹薇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综述
·1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目标既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也包括持久延续的生产发展和健康民主的社会生活。同时,新农村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抓紧制定“符合实际、体现、因
的建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地制宜”
在此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成为近些年国
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经产生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
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格规划管制宜、
理,坚持执行新农村“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新农村规
建设现代农划建设的落实;按照“发展现代农业、
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
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园区化、
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新农村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建设的阶段目标,
2006)。要把全面的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周仁学,
完善城乡规划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城乡一体化的
要求,在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把规划延伸到村,搞好中心村布局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中心
“三位一体”中心村的城乡规划体系(曹立军,镇、2006)。
总体而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
决不能简单地把建设新农村理解设的20字方针,
为建设新村庄。需要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
容、目标、任务和本地实际,理清思路,寻找差距,科学定位,突出着力点,找准落脚点,才能把规划
必制定好(汪校铃,2006)。从哲学的层面上看,:既要立足当前,须处理好“关系”又要着眼
长远,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可行性;既要坚持城乡又要彰显个性魅力,充分体现新农村规划一体化,
建设规划的特色性;既要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又要广泛发动公众参与,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民主性;既要保持规划的相对稳定,又要允许对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可作必要的变更,
“点”,,的动态性;既要重视抓好又不能忽略“面”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全面性;既要有综合
性规划,又要有专项性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系统又要不折不扣地实施规性;既要认真编制规划,划,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效性(姜作培,2007)。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原
则及思路问题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这不重视,
仅因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而且因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明显各个方面,
并且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06,同(张晓山,曹立军,郭宝生,杨显德,张强,
2007)。新农村建设需要由责权利对称的投资主建设主体和监督主体等组成的系统主体(秦体、
2007);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富,建设,更不是“村居”建设,而是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2010),制定建设规划尤为重要。系统工程(陈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依据各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异加以分类指导,而不能按照原有的农业自然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来指导
即大中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应按四大类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人多地少地区、中西部人少
地多地区来制定不同的指导新农村建设(蒋2007)。和平等,
对于如何规划新农村建设,普遍认为科学发
展观是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符合实际、体现、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段炼,刘畅,2007),惠及子孙后代,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叶齐茂,2006),并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来检验新农村建设的偏差。在制定规划的民主决策过程中,要发挥多学科专家的智囊团作用(张前勇,吴
2007)。威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意调整产业结构,缩减宅基地,保持农村特色,延续地域、自然与人文特2007)。部门要加强村镇色(龚蓉,谷洪波,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的多样性
与新农村特色发展问题
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表现在规划上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其地域特征和产业者认为,
城市边缘型、产业支依托大致可分为农田包围型、
撑型三类,因而新农村的建设方式可以相应地采取环境整治模式、整体改造模式、产业支撑模式。而位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与城市联系紧密,随
·1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受城市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甚至可能被最终城市化。所以,对这类农村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所处位置的特点(赖江浩,2006)。
有的学者认为,城郊工业村应该坚持“协调
兼顾城郊一体发展、适应社会顺势周边共同发展、
发展、拓展产业健康发展、合理用地科学发展、保
护环境持续发展、以工哺农互助发展、以城带村依2007)。托发展”的模式来规划(宋明印,
有的学者认为,即使在同一个省内,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也存在不同特点。例如,苏南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模式,按地理特征可分为水网地区型、平原地区型、丘陵地区型;按所在位置可分为城市包围型、城市边缘型、农田包围型;按建设方式可分为整治型(包括被保护的古村)、整治扩建型、新建型;按动集体力机制和资金来源可分为城市扩张拆迁型、产业带动型、私人捐款修建型(袁乐,曹晓静,2006)。而苏北农村存在整体经济水平低、村庄之间差距大、土地利用率低、建筑形式单一、基础设施欠缺、生活质量偏低等问题,因而在苏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挖掘村庄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处理好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推动苏北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夏海山,2006)。王凌绪,
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区域内的农村村庄,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产业园区周边的村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农
有历史风貌保护价值的村庄业发展地区的村庄、
等五种类型,应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规划(杨峥
2006)。至于规划的重点内容,屏,王磊,有的学者认为,从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其集聚
形态、结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是规划的重点与核心内容之一,并提出了村庄集聚、演替的四种模式:合并型、新建型、错位整合2006)。型、中心整治型(方彭,
有的学者以天津市为例,认为大都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抓住大都市地区农村的基本特征,充分把握大都市农村地区承担的农业生产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充分利用大都市城市地区产业扩散和反哺的优越条件,针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突出矛盾,从城乡统筹规划的高度确定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的范围和内容,将有农业的行“镇、政区(县)界定为规划范围,以村”作为主体,
以农村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切入点,
以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并加强农村生2009)。态环境建设与整治(马晓萱,王亚男,
至于新农村规划的普遍要求,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示范
“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的方针和“一村行动按照
“主导产一品、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思路,强化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业强村、
建村、支部组织带村”五大支撑。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村庄规划
问题
村庄是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先行制定村庄规划。而要科需要深入研究村庄规划的层学规划村庄的发展,次和内容,分析影响村庄布局的因素和机理以及在市(县、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局形式,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形成城—镇—村“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其中村庄规划应突出山水田园风光特色、名人故居特色、民族特2009)。旅游特色(彭珊珊,张坤,色、
有的学者认为,村庄规划是新农村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长远看,制定村庄规划应该坚持城乡统筹和惠农的方向:一是建立乡村规划建制定村庄规划管理条例、村庄规划设的长效机制,
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村庄规划编制指导手册等规范性文件,使村庄规划建设有规可循;二是明确村庄规划建设的思路,加强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首先要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完全面统筹,
成村庄地形图的测绘,指导村庄普遍做好粗线条的保护性规划,以便在村庄定位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保护集体土地、保护农村文化、保护农民利益,避免盲目建设和违规建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县域布局和村庄两个层次的规划,并按照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生活及有利于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采取适宜的规划编制原则和思
并慎重进行村庄调整,充分尊重村庄形成的历路,
自然、文化渊源,避免不顾村愿而轻率地史、
并村拆房;五是调整和完善村庄规划建设,包括占补平衡用地、新建房屋产权、建设启
2006)。动资金等(张强,
第3期邹薇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综述
·115·
关于村庄规划的方法与步骤,有的学者认为需要抓好三个环节:(1)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两个落实规划意识;做好调研统落实:加强宣传教育,
计,落实规划方案;(2)中期设计规划做好两个参
切实参与村庄规划;吸纳高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参与到村庄规划中来;(3)后期水平的规划人员,
实施阶段做好两个协调保护:协调好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关系,保护规划建设主体的利益;协调好规划建设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关系,保护现有耕地面2011)。积(张瑞红,
规划的合法性不足;(4)存在乡村形态的城市弱,
化倾向和趋同倾向,缺少农村特色;(5)缺乏资
项目支撑,启动实施较为困难(王安春,金、2010)。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层次不清,造成村庄建设集约化程度低、布局混乱;(2)基层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村庄规划建设缺乏资金、技术支持;(3)部分地方存在片面的政绩观,或规划管理不到位,或过于重视2011)。短期效益(张瑞红,
有的学者认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新农村建设规划针对的村庄规模偏小,规划过程匆忙,大多数乡镇产业规划严重滞后;(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地位规由于大批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而难以落实到位,
划工作者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往往流于形式;(3)试点村庄的投入偏少,与农民自筹经费倒挂,导致贫困村庄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游佩玉,江2010)。龙,
有的学者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以迁村并点和村庄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存在流于表面化和欠缺长效性等问题,并没有解决影响农村发展深层次问题,直接导致“新农村”“示范村”(陈许多成为缺乏推广价值的2010)。鹏,
四、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进展及存
在的问题
有的学者对北京市村庄规划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自1995年以来做了规划的村庄只占村庄总数的1/3,说明大部分村庄存在规划编制工作明显滞后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各个村庄的前途和布局有:(1)规划的前提—
缺乏明确的定位,导致规划缺乏科学性、指导性;(2)缺乏村庄规划的编制经费和落实规划的建设资金,特别是启动资金不足;(3)缺乏指导村庄规划建设的规范和。例如,缺乏集体土地建设的房屋产权、资金支持以及村庄规划建2006)。设的规范标准(张强,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土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政绩工程”,地浪费严重;(2)大搞“形象工程”
忽视发展生产;(3)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力量薄参考文献:
[1]J].求是,2010(21):40-43.陈锡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J].调研世界,2006(9):3-6.张晓山.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3]J].红旗文稿,2006(13):15-17.张晓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准确把握的几个问题[[4]——任重道远[J].前线,2006(3):16-18.张晓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J].党的建设,2006(9):18-19.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6]——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J].,2006(2):18-19,30.韩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7]J].宏观经济管理,2006(4):10-14,21.韩俊.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若干问题[[8]J].农村金融研究,2006(6):12-13.柯柄生.关于新农村建设中职能的思考[
[9]——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J].农业经济孔祥智,涂圣伟.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
2006(10):10-16,79.问题,
[10]J].农业经济问题,2007(6):15-19,110.蒋和平,朱立志,郝利,等.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建议[[11]J].农业经济问题,2007(1):37-43,111.秦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12]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38-39.周莉,孔令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13]——以依安县丰林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4):74-75,81.李春风.基于村庄合并的新农村建设研究—[14]——云南省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J].求张玉台,韩俊.架起党和沟通群众服务农村的桥梁—
2012(7):21-23.是,
[15]J].小城镇建设,2007(3):100-101,54.曹立军.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
·116·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16]J].安徽农学通报,2007(5):22-23.郭保生,杨显德.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关键[[17]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30-33.张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研究[[18]J].城市规划,2010(2):47-53.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19]——以重庆永川市青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段炼,刘畅.区域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探索—
[J].小城镇建设,2007(5):78-83.
[20]——谈如何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规划[J].今日中国论坛,2006(11):叶齐茂.新农村建设的偏差出在哪—
74-77.
[21]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83-585.张前勇,吴威龙.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
[22]——以沈阳市于洪区大潘镇西古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为例[J].湖龚蓉,谷洪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7(1):24-26.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3]J].乡镇经济,2006(9):62.周仁学.浅议新农村建设规划[
[24]N].黄冈日报,2006-06-26(4).汪校铃.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个问题[[25]J].南京社会科学,2007(1):43-47.姜作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辩证思考[
[26]——以“启东东郊农村现代化集中居住区项目”.江苏城市规赖江浩.对郊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探讨—为例[J]
2006(7):11-14.划,
[27]——以株洲市兴隆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07(3):宋明印.城郊工业村规划发展的思考—
14-17.
[28]——苏南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7(6):50-53.袁乐,曹晓静,闵亚琴.警惕过度城镇化—[29]J].规划师,2007(4):63-65.夏海山,王凌绪.苏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
[30]——珠海市三个试点村的实践[J].规划师,2007(2):12-14.杨峥屏,王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与启示—[31]——兼谈规划编制的指导原则[J].江苏城市规划,2006(7):5-8.方彭.新农村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讨—[32]——以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9:26-30.马晓萱,王亚男.大都市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33]J].湖南农机,2009(11):71-74.彭珊珊,张坤.湖南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探讨及规划趋势展望[[34]J].农村经济,2011(12):102-105.张瑞红.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35]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281-283.王安春.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探讨[
[36]——以都昌县新农村建设为例[J].科技广场,2010(4):77-79.游佩玉,江龙.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37]——以江西省葛镇为例[J].陈洪生,周延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中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1,10(4):7-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责任编辑:康兰媛,英摘校译:吴伟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