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
济结构的制约。 2)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2.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科学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a.社会学研究方法; b.经济学研究方法;
c.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a.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b.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
C.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西方政治学家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释政治现象,形成了现代政治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的基础: 武力 财富 技能 动机 知识
制度基础
2.政治权力的类型 1) 强制性权力 2) 功利性权力 3) 操纵性权力 4) 人格性权力 5) 合法性权力
第三章 国家
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2.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基本特点在于: 其一,国家具有统一的及其他基本法律; 其二,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其三,国家具有统一的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掌握;
其四,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权力的统辖;
第五,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第六,由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性,因而不具有的外交权。
由此可见,单一制国家中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权力之间是服从与 被服从的关系。
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于:
其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它们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政治权力;
其二,国家有统一的和基本法律,但是在统一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和法律。
其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其四,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拥有外交权。
3.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中,它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立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 按照立法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立法机关和一院制立法机构。 两院制立法机构由两院组成,如美国的参议院与众议院,英国的上院和下院,原苏联的联邦院和民族院,两院职权范围及其成员产生办法、任期都有所不同,相互之间有制约作用。
一院制立法机关只有一个立法实体,其权限规定、立法程序、成员产生和任期规定相对比较统一简要。
立法机构具体职权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制定、修改、废止法律。
第二,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 第三,组织或监督。
第四,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如批准对外宣战等等。
第四章
1.比较总统制与内阁制
1)总统制
第一,三权完全分立.
第二,三权密切制衡.
第三,总统在国家权力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联邦与州的分权。
2)内阁制
第一,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负有连带责任。 第二,内阁和首脑是三权中的核心。 第三,虚位元首处于三权之外。
2.官僚制的特点
第一,具有人格自由,仅仅有服从其职务的职责。 第二,官位有明确的等级。
第三,对官位的职能有明确的规定。
第四,在契约的基础上任命。
第五,的选任以专业资格为条件,专业资格是经过考试获得的证书的确认。
第六,领取货币工资,工资依据其地位而划分等级,有权随时离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被解职。
第七,的职位是其唯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第八,晋升可以根据年资,也可以凭政绩,这些都依靠主管上司的评判。
第九,非人格性,人格与职务的分离,办事遵循严格程序与规则; ( “非人格化”或“非人化”impersonal)是指从公务中排除爱、恨和各种纯粹个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不合理的、难以预测的感情。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 253页)
第十,服从于划一的控制与纪律制度,不得非正当地占用其得到的职位或资源。
3.官僚制的功能与作用
1)官僚制的功能
第一,执行法律和。
第二,为一般公众或特定群体提供服务。如气象
第三,管制,在一些领域制定管制措施以保护公众利益。 第四,审批,在某些领域制定资格条件。如执照 第五,信息收集与调查。 2)官僚制的作用
第一,政治体系稳定的支柱。 第二,公共权力的实际实施者。 第三,决策的重要影响者。
第四,效率的实现者。
第五章 政党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又称为政党政治,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通常把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1)两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2)多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第六章 公共治理
1.善治的效果及内涵
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
政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管理效果是指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
经济效果主要指通过治理实现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福利。
社会效果则包括文化观念、环境保护、社区安全、邻里照顾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效果,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
就一个国家而言,善治则意味着实现了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着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取得稳定而快速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社会与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2.公共治理的内涵
公共治理则是在治理概念内涵的意义上进一步具体化。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它还继续突出了“公共”的价值和内容。
第一,公共治理的主体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作为传统公共机构的,还包括准公共机构的社会组织和营利性机构,以及生活在社区和组织中的个人。内涵广泛的“公共”意味着它不会排斥任何一个公民或者机构参与公共事务,享受应得的福利。
第二,公共治理还有另一重特征:公共关联。它不是把任何社会事务割裂开来,而是从总体上、从所有公众的利益角度来进行处理。它突出强调了公众与公共事务的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公民的责任精神。
3.公共治理的原则
第一,参与原则。 第二,透明原则。 第三,责任原则 第四,回应原则。 第五,协作原则。
第七章 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途径
1.政治投票 2.政治选举 3.政治结社 4.政治表达 5.政治接触
6.政治冷漠
2.、改革与参与的区别
政治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第一,政治是以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第二,政治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第三,政治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第四,政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五,政治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第六,政治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政治改革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
第二,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第三,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第四,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第五,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第六,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第七,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政治参与的特点,概括起来有:
第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第二,从政治参与的本质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第八章 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结构
关于政治文化的结构或内容,国内学界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中国人民大学杨光斌
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2)复旦大学
认为,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一种政治文化可概括为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两大层次,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心理——价值结构。
(3)吉林大学
认为,政治文化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
我们基本同意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的观点,认为,可以把政治文化的结构或内容,主要地区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因为,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包含着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而政治思想则是政治价值的主要构成要素。
2.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
第一,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第二,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第四,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第九章 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家庭 学校、
特定的政治符号 大众传播工具 社会政治组织
政治实践。
2.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1)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3)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4)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2)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第十章 政治现代化
1.政治与政治发展的相互关系
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的推动力,是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
形态质变的决定性手段。
政治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政治改变政治环境。 第三,政治更新政治体系。 第四,政治变革政治文化。
2.政治改革与社会稳定的相互关系
第一,政治改革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政治改革也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政治改革又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第十一章 政治民主
1.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政治民主的发展具有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制度性建设和公民教育三条基本途径: 首先,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
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就政治制度建设来说,在确立了政治民主的根本制度和原则之后,必须完善和改进具体的政治制度,这种完善和改进应该按照有利于人民参与政治,反映利益要求,实现政治权利,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民监督等原则设立和改进政治机构和设施,理清各政治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设置权力运行的正当程序,明确不同机构的职能范围和内容。
就法律制度的建设来说,除了明确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大法的至上地位之外,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制订和完善各种具体法律,形成统一、完备、严格的法律体系。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惩罚各种不法行为。
最后,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而公民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意识在实现其政治权利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