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报刊涉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引导
摘要:作为大众传媒中受众最广的媒体之一,新闻报道对新闻消费者意识形态的引导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作为脉络,对欧美涉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引导进行研究,将力互动图示与传统隐喻构建结合起来对美国经济新闻进行分析,揭示新闻语言的使用对新闻消费者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关键词:经济新闻报道;意识形态;认知语言学
Abstract: as the mass media audience in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media, news reports of the news of the ideology of consumer guide ha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a skeleton, and SheHua of European economic news reports ideology in the guide, will forc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aphor construction combined on the U.S. economy news analysis, reveals the news the use of language on news consumers and ideology guidance.
Keywords: economic news reported; Ideology; Cognitive linguistics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涉及中国经济的报道在欧美国家新闻媒体上已是屡见不鲜。然而由于东西方经济利益、政治立场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以及媒体机构本身经济利益的驱使,欧美主流新闻媒体对涉华新闻的报道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1]。由于缺乏非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替代新闻来源,这种对中国“负面他者”形象的
塑造深刻影响了欧美新闻消费者对中国的认识,对其意识形态产生了引导,甚至是操控的效果。而此种意识形态的引导又是通过新闻报道的语言来影响新闻消费者的认知,使其形成特定的认知模式和构建系统,进而达到意识形态引导和操控的目的。
在对于语言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当中,批评性语篇分析和认知语言学有着极强的分析与解释力。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社会文化背景,以揭示语言构建的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活动产生的效果和作用,而语篇生产者在这些不同构建系统中做出的选择正是其意识形态的反应,而通过不同构建系统的选择,其便能根据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来影响语篇消费者的意识形态[4]。
2 力互动图式
力互动图式是美国心理语言学家Talmy根据力学原理提出的一种语言认知构建系统。其植根于体验哲学,通过引入无处不在的力的概念,探讨不同实体之间力的互动关系。力互动的图式不仅能够帮助构建物理力的互动,还能通过隐喻延展帮助理解社会、心理、政治以及语篇中力互动的认知构建[5]。Talmy认为句子的表达有力互动和动力空位两种状态。譬如例句the door is closed当中,并没有两种力之间的互动,所以是一种力互动的空位。而例句the door cannot open中则包含两种互相作用的力,门倾向于打开的力和阻止门打开的力。Talmy认为力互动图式中存在两种力,作用力(agonist)和反作用力(antagonist)。这两个力有着相对立的运动倾向,一个倾向于运动,一个倾向于静止,并且必然有一方的力大于另一方。其运动的结果是力量大的那一方实现自己的运动倾向。例句the door cannot open中door是作用力(ago),而阻碍门打开的力是反作用力(ant);Ago倾向于运动,ant倾向于静止;ant的力大于ago,所以ant实现了自己静止的倾向。门虽然倾向于打开,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却打不开[6]。
3 涉华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应用中的意识形态操控
商务、经济语篇中的理论和内容大都比较抽象,所以其中概念隐喻的应用较为频繁。其中比较常见的隐喻包括:战争隐喻、水力隐喻、容器隐喻、机械隐喻、生物隐喻等等[7][8]。本文利用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搜索得到的语料,对这些隐喻中的几种进行力互动的分析,探究其对意识形态操控的作用。
3.1战争隐喻
由于力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正反两力互动关系的研究,而战争隐喻涉及的也是对抗双方,两种力的互动关系,其应用有着自然的兼容性。
(1) USA Today (2006/12/12)
Tens of thousands of jobs in textile plants in states such as North Carolina have been wiped out by low-wage Chinese competition…
(…数以万计的纺织工作岗位却已经被来自中国的廉价竞争全部消灭,其中包括北卡罗来纳等州。)
新闻(1)中所研究的力的中心是来自中国的竞争,也就是作用力(Ago)。而与之相反的反作用力(Ant)则是没有直接说明的那成数以万计工作岗位的持有者。这里的been wiped out原指战争中将对手完全消灭,也就是说Ago的力强过Ant,并压倒性地战胜和摧毁了Ant。语篇生产者不但通过隐喻将中国的低工资工人和美国工人敌对起来,还将中国工人潜在地描述为残忍无情的敌人。
(2) Jerome Corsi’s Red Alert reports. (2011/1/30)
China has decided to invade the United States, not with tanks and airplanes, but with an army of workers…
(中国已经决定入侵美国,不是用坦克和飞机,而是用工人组成的…。)
新闻(2)中的Ago为中国,Ant为美国。虽然此处单从invade这个词并不能看出两者之间力的关系。如果入侵成功并达到目的,那Ago则为力的强实体;相反,如果失败,或是目的没能达成,Ant则为较强的实体。虽然力的互动关系没有明确,不过战争中invade本身就带有非正义地发起战争的意思,所以意识形态的导向依然完成了。同样的客观语言事实可以使用动力中和的语言来表达。这种对构建系统的选择,体现出了新闻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操控。
3.2水力隐喻
(3) New York Times (2004/04/03)
At a time when toys, televisions and other products made
inChinaarefloodinginto the United States…
(虽然如今玩具、电视机等中国制造洪水般涌入美国...)
新闻(3)中的Ago为一系列的中国制造,Ant则是没有明确的实体,可能是缺陷的、或是阻挡商品大量流入的不再存在。不论是那种情况,力量较强的Ago都打入了美国的市场。由于洪水带有消极意义(灾难、混乱),其目标域—商品入市也被涂上了消极
的颜色。语篇消费者的意识形态则可能会被引导至:中国产品的到来会给美国带来混乱和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