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HPV-DNA负荷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

HPV-DNA负荷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

来源:华佗小知识
医学信息2010年08月第23卷第8期Medical Information.Aug.2010.Vo1.23.No.8 表1 GM试验的结果分布(例) 血液系统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来说,通过有创造性操作获取直接真 菌病原学证据的确不易,许多病例也这样而被归人临床诊断、甚至拟 诊级别,使得临床治疗的滞后、过度或不足。显然,IFI的早期诊断是 临床抗IFI治疗的关键所在。预防和治疗IFI的策略 :①预防用药: 高危患者在感染初期使给予抗真菌药物,阻止真菌感染的发生;②经 验用药:对于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没有什么效果的持续发热的中性粒 细胞减少患者,开始抗真菌治疗;③临床早期治疗:利用影像学研究、 实验室标志物或者二者结合(而不是仅凭发热)SY辨出可能IFI来治 2.2 GM试验对本组IF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见表2。由于 临床有经验性真菌治疗,我们以单次GM试验I>1.0为临界值,GM 疗疑似初期IFI便开始先发治疗;④确诊用药:达到癌症/真菌病研究 与治疗研究小组确诊或拟诊标准的患者。 试验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5.O%一77.5%和20%一86.7%。 表2 GM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临床实验室的各项检查技术伴随着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的不断 增加而不断发展,而这些技术在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中所发挥 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抗真菌药物的研制速度在近些年也 明显加快,源源不断地有更高效、更安全、更广谱的抗真菌药物被引 入临床,这样便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 段。可是病原真菌的种类繁多而且复杂,真菌感染的发生机制又总 是涉及到机体免疫系统的受损,所以,在进行各种真菌感染的药物治 疗时,一定要注意从病原真菌的种类和患者的本身状况和经济状况 以及药物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正确合理的抗真菌药 物,摸索并制定出经济、高效和低毒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家瑞、王远杰、胡然等,256株真菌培养鉴定与耐药分析[J],重庆医学, 2005,34(4):2。 [2]Ellis M.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evolving challeng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 注:PPV=阳性预测值,NPV=阴性预测值 3讨论 3.1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制订的IFI诊断标准[51对确诊 (proven)和可能诊断(probable)的IFI都强调病原学与影像学证据。 对于血液病患者的IFI来说,血液培养阳性率非常低(<10%)、可疑 部位取材不易(病情不许)及早期影像学模糊[61,而这些都可能造成 治疗延误或过度治疗。近些年来针对真菌细胞壁抗原、代谢产物等 检测的新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一些已出现商品化试剂盒,也 逐步应用于临床中。GM和1,3一一D一葡聚糖(1,3-beta—D—gluea ̄, BG)是大部分真菌细胞壁独有成分,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保守的 特点,可作为是真菌检测的特异性分子的标志物。一旦真菌进入人 体血液或组织中,吞噬细胞便快速将它吞噬,通过消化处理后释放 出真菌细胞壁结构成分GM或BG,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 血浆中的GM或BG水平,就能够检出血液中有没有受到真菌感染。 其特异度>90%,使IFI非侵袭性诊断方法的质量明显提高。这种检 peutics[J1.Mol I mmunol,2001,38:947-957. 【3]Pfaller M A,Diekema D J.Rare and emerging opportunistic fungal pathogens concem or fresistance beyond Candida albieans and aspergillus fumigatus田.J C lin M iembiol,2004,42:4419—4431. [4】纪宇,刘代红,许兰平,等,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 侵袭性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3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28(5),83—86。 [5]Denning DW,Marinus A,Cohen J et a1.An EORTC multieentre prospective survey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haem atological patients diagnosis and thera- peutic outcome EORTC Invasive FungM Infections Cooperative Group J Infect 1998,37:173—180. 测方法用于诊断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已经获得欧洲及美国食品药 品管理局批准,很可能成为IFI临床诊断的主要标准之一n。 3.2 IFI的治疗依靠早期的诊断和用药,但因为IFI早期诊断的困难 和其非常高的病死率,许多患者死亡后经过尸体检查才发现感染了 侵袭性真菌。IFI因为临床表现(分为轻度非特异性炎症,肉芽肿反 应,坏死性病变,化脓性病变)的非特异性,初期只能根据经验用药。 作为金标准的组织病理学诊断需要侵入性操作,而对于I临床状态很 【6]唐晓丹,汪复,半乳甘露聚糖试验诊断侵袭性曲霉病的评价一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1):8。 项荟萃分 【7】张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J],医学综述,2009,15(24):3812— 3814。 【8]纪宇,黄晓军,关于《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 疗原则(修订版)》治疗原则部分的解读,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6(1):14— 17.37 差的患者和低血小板患者都是不适用的。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虽 然能早期发现肺部IFI,但因为接合菌病和诺卡放线菌病也能见到相 [9]Brahm H,Segal Nikolaos G A lmyroudis,et al Prevention and early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fectn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neutropenia and in stem cell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the era of newer broad—spectrum antifungal agents 似的”新月征“和”晕轮征”,所以,此应用也无法大面积使用。 3-3根据我国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或血液病的诊断标准、治疗 原则(修定版) n的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三个级别。对于 nd diaagnostic adjuncts[J].CID,2007,44:402---409. 编辑,雅兰 HPV-DNA负荷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 侯莹 130061) (吉林春市朝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吉林长春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的负荷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4月一200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官 颈病变患者3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宫颈组织58例,CIN182例,宫颈鳞状细胞癌90例;所选病例行阴遭镜下活检前均采用杂交捕获2代 (HCII)方法定量检测宫颈HPV DNA的含量,病毒负荷以RLU/CO表示。按HPV DNA含量分成5组, ̄f,5,1为:HPV<1,1≤Hpv≤100, 收稿H期:2010—06—10 参 医学信息2010年O8月第23卷第8期Medical Information.Aug.2010.Vo1.23.No.8 101 HPV ̄500,501≤HPV≤1 000,HPV>1 000。结果1.高危型HPV DNA在宫颈正常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2.76%。在CIN组中的检出率为 67.58%,在宫颈鳞癌组中的检出率为97.78%,三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01)。2.高危型HPV DNA栓出率在CIN I组为47.46% CINII纽为57.38%。CINIII组为95.16%,三纽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OO1)。结论HPVDNA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增加; HPVDNA负荷量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完全相关。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宫颈鳞癌(CC);宫颈癌前病变(CIN) 1资料与方法 表2高危HPVDNA在CIN各组中的检出率 1.1研究对象以2005年4月一200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宫颈病变 患者33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年龄均在3O岁以上(30—63岁, 平均年龄35.2岁)、有三年以上性生活史、无妇科病变手术史、无放 化疗病史;所选病例最终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其中正常宫 颈组织58例,CIN182例,宫颈鳞状细胞癌90例;所选病例行阴道镜 下活检前均采用杂交捕获2代(HC II)方法定量检测宫颈HPV DNA的含量,病毒负荷以RLU/CO表示。 1.2 HPVDNA检测样本采集 (1)患者72小时内无阴道冲洗及阴道上药,24小时内无性生活。 (2)用特制取材毛刷插人宫颈内口,毛刷基低面与宫颈外口平行,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5圈,停留20秒采集宫颈脱落细胞。 (3)将毛刷放入有保存液的采集管中。 (4)所有标本在冰箱一20'E保存,集中检测。 l_3杂交捕获实验检测方法采用Digene公司提供的杂交捕获II代( HC II)HPV DNA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剂采用Digene公司提供的 高危型HPv DNA试剂盒,采用96孔平板法,检测探针包括l3种高 危型HPV DNA亚型,即l6,l8,31,33,35,39,4s,s1,s2,S6,s8,s9,68型。 1.4结果判定在DML2000系统上判读,HPV DNA含量超过1 pg/n ̄ 即RLU/CO比值大于1为阳性,阳性率为HPVDNA阳性病例与所检 病例的百分比;按HPV DNA含量分成5组,分别为:HPV<1、1≤ HPV≤100、101≤HPV≤500、501≤HPV≤1 000、HPV>1 000 ̄21。 1.5阴道镜下病理检查对阴道镜下有白色病变、镶嵌、腺体开口、异 型血管等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定点活检,对镜下正常者行常规移行带 区3,6,9,12四点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病理结果包括:正常宫颈 组织、CINI、CINII、C1NIII( ̄括原位癌)、宫颈浸润鳞癌。 1.6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 析,P<0.05为统计学有差异。 2结果 2.1高危型HPV DNA在宫颈各实验组中的检出率高危型HPV DNA在宫颈正常组中的检出率为32.76%,在CIN组中的检出率为 67.58%,在宫颈鳞癌组中的检出率为97.78%。可见,高危型HPV检 出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三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 学意义(P<0.001),详见表I。 表1高危HPVDNA在各组中的检出率 临床病理参数例数HPVDNA+例数(检出率%)X P值 2-2高危型HPV DNA在CIN各组的检出率高危型HPV DNA检出 率在CIN I组为47.46%,CIN II组为57.38%,CINIII组为95.16 %。可见,高危型HPV DNA检出率随着CIN级别增高而增高,三组 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OO1),详见表2。 2.3 HPVDNA负荷量与宫颈各实验组的相关性将各实验组中 HPVDNA负荷量分为<1,1~100,101~500,501~1 000五组,并计算 每组中HPVDNA阳性率。可见HPVDNA负荷量并不完全随官颈病 ● 变的加重而呈递增趋势,经统计学分析,HPVDNA负荷量与宫颈病 变程度不完全相符,详见表3。 表3 HPVDNA负荷量与宫颈各实验组的相关性 3讨论 宫颈癌fCe ̄icM cancer)是发生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 一种癌,严重地危害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WHO于1992年宣布 HPV是引起宫颈癌的首要因素。Doudja等p噪用PCR方法对198例 阿尔及利亚人的宫颈癌涂片标本进行HPVDNA分析时发现HPV检 出率为97.7%,由此可见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强相关。目前已分 离出200余种HPVDNA,有96型已被鉴定出其序列,已知的生殖道 HPV型有5O余种。大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可以在18个月内 被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自动清除,仅小部分表现为慢性持续感染。 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相关的妇科肿瘤,主要为宫颈癌及其 癌前病变。宫颈HPV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仅在短期内可 查出HPVDNA。目前,检测HPV DNA的方法有多种,随着其检测方 法的不断改进,杂交捕获2代fHC II)HPVDNA检测已通过美国 FDA认证,并且在2003年4月,美国FDA批准对30岁以上妇女使 用HC II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作为宫颈癌的普查初筛方法。 许多研究显示高病毒负荷能够增加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的风险,但是对于HPV DNA是否随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观 点存在争议。对于HPV DNA负荷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人们应用 不同的HPV DNA检测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期望能从HPV DNA负荷与病变程度的关系中寻找HPV DNA定 量分析的l临床用途。 目前,多数研究支持HPV DNA的检出率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而 增加这一观点。 等用实时PCR方法定量检测了394例正常对照 和CIN患者宫颈HPV DNA负荷,发现CINIifCINIII患者的HPVD— NA负荷量显著高于CINI和正常对照者(p<O.001)。Sun等通过HC II方法研究HPV DNA病毒负荷和宫颈C1N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时 发现,HPV DNA负荷高的患者发生高度病变的风险增加f0R=35.0, 95%CI『4.2-292.51)。本研究同样发现由正常宫颈组织到CIN到宫颈 鳞癌HPVDNA的检出率呈递增趋势,三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对于HPV DNA负荷量与宫颈病变程度是否正相关这一问题 尚无定论。Tsai等应用HCII方法及PCR检测了91例CIN患者的 医学信息2010年O8月第23卷第8期Medical Information.Aug.2010.Vo1.23.No.8 HPV感染情况和HPV DNA负荷,认为高危型HPV DNA负荷与病 种可以预防及治疗的疾病,而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 变程度有相关性。而多数研究则发现HPV DNA负荷量与宫颈病变 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 程度无显著相关性,Andersson应用PCR在176名CIN患者中检测 有关,但与病变程度无相关性,因此认为HPVDNA检测可作为对细 了高危型HPV DNA负荷。他发现高危型HPV病毒负荷与CIN病变 胞学结果进行分流的工具及预测CIN及早期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指 级别没有关系。Wensveen也发现HPV DNA负荷量和CIN病变级别 标。 及宫颈病变程度没有关系。本研究中,从HPVDNA负荷量在正常宫 参考文献: 颈、CIN和宫颈鳞癌中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HPV DNA数值的范围 [1]Food Nutir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a global perspective.Fisrt pub- 十分广,从小于l到上千都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病变级别中看到,尤 ifshed 1997 by AICR,301—308 其在宫颈CIN和宫颈鳞癌中HPV DNA数值分布重叠较大,无法在 【2】黄志宏等.人乳头状瘤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研究. HPV DNA水平中找到理想的域值来界定高病毒负荷水平。这种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57—1559 HPV DNA负荷分布的广泛性不但在HC II方法中,而且在其他检测 [3]Doudja Hammouda,Nubia Muiioz,Rolando He ̄ero Cervical carcinoma in A1- 方法中都可以见到。 giers,Algeria:human Papillomavims and lifestyle risk factors【Jl lnt J Cancer, 总之,宫颈癌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一种感染性疾病,因此,是一 2005,1 13(3):483-489. 编辑/雅兰 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血清slCAM的影响 霍玉娥,石立英,杨亚芳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血清slCAM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脂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 再灌注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①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的测定: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 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肌酸激酶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②血清slCAM含量: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血清 slCAM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O.05)。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slCAM含量降低(P<O.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高血脂大鼠缺 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白细胞的粘附有关。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处理:细胞间粘附分子 研究表明缺血后处理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心律 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失常,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粘附分子是介导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 O.01),见表1。 皮细胞粘附的分子基础,本文旨在探讨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 表1 各组CK、slCAM活性检测结果 血再灌注血清sICAM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健康清洁级SD大鼠36只,喂养高血脂造模饲料。 1.2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1.2.1动物模型制备:实验大鼠以30 g/L戊巴比妥钠(45 mg/kg)腹腔 n=16. P<0.05 VS sham。bp<0.05 VS control。 注射麻醉,仰卧固定于鼠台,行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取 3讨论 左胸第3肋间进胸,5一O丝线(结扎线)穿过心肌表层在肺动脉圆锥 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内源性活 处稍下方穿线,线两端各穿一小缝合垫片后再并线一起经内径约2 性物质的释放、膜通道功能状态的变化和蛋白激酶的活化有关【l 14l q。 mm的聚乙烯管中穿出,用血管钳推压小管压迫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中性粒细胞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活化 造成缺血,放松即可恢复血流形成再灌注。 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在心肌微血管内并侵润到心肌组织中,通过释放 1.2.2动物分组: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开胸后穿线做套 炎性物质、氧自由基、蛋白酶等引起心肌损伤rTl。细胞粘附分子介导 环,但不收紧结扎线;②缺血再灌注组(contro1),收紧结扎线缺血4O 了中性粒细胞对组织细胞的粘附浸润,ICAM—l的细胞外部分能被 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 min;③缺血后处理组(IP),缺血40 rain 特异性蛋白酶催化裂解脱落至血液循环中形成可溶性细胞粘附分 后,再灌注10 s,缺血10 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 min。 子,sICAM可间接反映ICAM一1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发现缺血后处 1_3检测指标CK、sICAM的检测:再灌注结束后自右颈动脉分别 理组sICAM活性明显降低,提示缺血后处理抑制细胞粘附分子的表 采血2 mL,3000 r/rain离心10 min,一70 oC冰箱保存待测。采用 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对组织细胞的粘附,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检测CK的含量,参照试 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 剂盒(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说明书操作;采用双抗体夹心 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对组织细胞的粘附浸润有关。 ABC—ELISA法测定sICAM,参照试剂盒(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 参考文献: 司)说明书操作。 [1]Zhao ZQ,Corvera JS,Halkos ME,et a1.Inhibition of myocardial injury by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 ischemic posteonditioning during reperfusion:comparison with isehemic 示,采用方差分析,P<0.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reconditioning.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3,85:H579-H588. 2结果 [2]Galagudza M,Kurapeev D,Minasian S,et a1.Ischemic posteonditioning:brief 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CK及心肌MPO isehemia during reperfusion conveys persistent ventircular ifbrillation into regular rhythm.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4,25:1006-1010. 收稿日期:2010—06—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