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1-6-25时评

2011-6-25时评

来源:华佗小知识
李克强提出不解决住房困难“寝食难安”敲响什么警钟?

16日上午9时,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李克强乘车驶离中南海,赶往位于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考察工矿棚户区改造情况。这是他继近日在山西太原、河北石家庄考察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后,一周时间内第三次考察保障房建设情况。他强调,“住房困难群众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我们寝食难安。”(据6月18日新华网)

众所周知,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十分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李克强一周三次考察保障房建设情况,并语重心长提出“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就寝食难安”,体现了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的决心和信心,也为各级干部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敲响了警钟。

群众利益无小事。纵观古今,什么时候坚持了以民为本,则国富民殷,天下大治;什么时候背离了以民为本,不聊生,天下大乱。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可以说,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所指,“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从现在我们党倡导的执政理念看,“民生”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三个代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又好又快”的交汇点,也是落脚点,必须牢牢地

把民生记在心上、担在肩上、抓在手上。

人们常说,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解决群众的所盼所求。当前,令人忧心的是,有的干部习惯听掌声、笑声、歌声,听唯唯诺诺之声、觥筹交错之声、赞美叫好之声,而对人民群众的心声、呼声,却两耳塞豆、置若罔闻,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并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做到从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听出责任和义务,听出方向和努力,听出鞭策和警戒,真正做到群众有苦,干部心里难甜;群众有难,干部心里难安;群众有冤,干部心里难平,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执政为民,以民生为本;改善民生,以惠民为重。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党的执政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的观念,心里装着群众、办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涉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养老保险等诸多方面,抓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切实解决好住房、就业、就学、就医、社

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年年感受到惠及自身的发展成果,让广大干部群众共建共享和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有不为群众解决困难就会“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胡军)

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总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月30日新华网) 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三个事关”,可谓事关重

大。

先说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决定》中的这句话警示我们,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使党面临着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安全的考验。从国际来看,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各种思

想文化相互激荡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压力以及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正面临着来自经济绩效、政治民主、意识形态、社会和谐、党群关系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从党自身的状况看,党内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的问题。从世界上其他一些政党的执政实践来看,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党以及世界其他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警示我们党: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包括社会管理能力在内的党的执政能力,创造新的执政成绩,保持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度和公信力,才能做到长期执政。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事关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再说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正如《瞭望》文章所言,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社会管理面对的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社会管理积累的矛盾和风险依然燃点较低,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不断积聚能量,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消极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影响严重,还有一系列天灾人祸给公众内心带来的颠簸、震动,无不令中国人对于“风险社会”的体味更加深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

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对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可谓意义重大。正所谓

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又说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今年2月19日,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可见,这种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炉的社会管理工

作做好了,对于人民安居乐业无疑也是事关重大。

正因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三个事关”事关重大,政治局会议才进一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总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对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机制、法律、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

迫又需要长期努力。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会议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创新。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党和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魏礼群:从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化行政改革

作者:魏礼群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2010年05月24日

魏礼群:从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化行政改革

2010年05月24日07: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深化行政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

充分认识深化行政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近年来,党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行政改革和自身建设成效明显,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及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应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做法和现象,突出表现为:有些地方仍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模和增长速度,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有些地方仍然偏重于经济发展,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不够;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不合理;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破除一切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如果没有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必须深化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其中,深化行政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行政与各方面密切相联,在整个中处于枢纽地位,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行政改革的进展和成效,直接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行政改革包括行政理念、行政机制、行政方式、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进一步转变行政理念,才能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进一步改革行政机制,才能健全职责体系,优化组织结构,理顺权责关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才能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才能使行政行为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民主、便民高效,凝聚起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政绩评价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只有进一步加快推进行政领域改革,才能带动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从多方面构建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总之,我们应当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化行政改革。

抓住深化行政改革的重要环节

深化行政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转变职能。转变职能是深化行政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应正确、全面履行职能,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转变职能的基本方向,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和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和管理水平;更加注重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共危机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更大力度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支持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理顺行政层级体系和权责关系。合理、协调的行政层级体系是国家行政权力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深化行政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级之间的关系。首先,科学、清晰地界定和地方的职能与责任。要着眼于促进全国科学发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管理,制定好战略规划、法规和标准规范,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要确保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搞好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力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科学界定和明确省以下地方不同层级的职能与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地方各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再次,在明确和减少行政层级上取得突破。近年来,提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行政改革。不少地方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应及时总结经验、正确加以引导。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发展的成效。行政决策应更加注重科学性、有效性,增强公信力。当前,应着力制定科学的决策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完善社会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保证专家咨询的规范性、性和公正性;建立决策中有论证、执行中有监督、执行后有评价、决策失误有追究的全程制约机制。

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行政绩效评价考核对于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应加快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民生改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综合竞争力等指标作为行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行政绩效考核,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政绩的重要标准;健全和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对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要切实追究行政责任。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这是建设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级和行政人员增强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应树立现代行政管理理念,善于运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手段,推行电子政务,优化管理流程。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把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服务手段实施间接管理;把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关注民生的社会管理;把治理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公民参与的社会治理。大力建设“阳光”,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监督。

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应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执法和监督工作,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运作和行政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把促进科学发展、保护人民合法权益作为行政立法工作的根本标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坚决克服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强化对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使各级部门和行政人员自觉依法办事,确保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着力解决深化行政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深化行政改革任重而道远,将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将不断涌现,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科学制定实现行政改革总体目标的战略和策略。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需要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行政改革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按照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制定深化行政改革的整体战略和长远规划,确定深化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策略方法和战略步骤。要坚持现实性和可能性相统一,既增强推进改革的紧迫感,抓住有利条件,把握有利时机,坚决果断地推进改革;又考虑推进改革的时机和条件,充分估计改革的难度和风险,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出改革措施。

正确处理行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行政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在深化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行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以行政领域的改革代替其他领域的改革;另一方面,行政领域的改革又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的改革。要把行政改革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统筹谋划,使行政改革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相协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形成各方面改革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局面。

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促进科学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就需要在建设中进一步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强化科学管理、完善科学制度,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把行政能力建设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决策力、执行力和公信力。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学理论。行政改革需要有科学理论包括科学的行政学理论作指导。应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行政改革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的演变进程和行政文化,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一切科学的行政管理理念、制度与经验,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行政学理论,以指导行政改革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