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探索
作者:马君儿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1期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注意增加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民主氛围,让学生学会在交流和辩论中学习;组建学习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有效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意识;能力培养
合作是指个人或团体为完成某项工作,将其按并列关系或深入程度进行分割,每个人或团体根据能力不同各自完成一个部分,是提高工作效率或取得个人无法取得的办事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十分溺爱,有求必应,有些学生更是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一切以我为中心,养成了自私、孤僻的性格,很难与其他同学相处。但是在高科技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合作,需要包容与理解,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与能力已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作为其中的一员,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加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通常是满堂灌,学生听后,其中有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如果教师能在上习题课时,有意识地安排分组讨论,将前后左右座位接近的4至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或根据需要互补的因素进行学习组合,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不同素质的学生处于一组,利用空间距离的接近,互帮互学,形成民主交往的情景,使学生在交流中智慧互补,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交流的范围看,交流不应局限于小组内部,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乃至全班范围的交流;从交流的活动形式上看,交流可分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信息沟通,师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和相互质疑,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共议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途径,无疑是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探索性强的数学问题展开的讨论,在讨论中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交流看法与想法,教师适时巡视、了解、协调各小组的讨论进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一名组长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带至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讨论需要营造一种师生以及同学之间思想开放、认知合作、容忍歧义的氛围,讨论会使学生渐渐地养成民主参与、协商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如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听取中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学会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讨论是一种交流,不一定非要达成一致的意见,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部分观点,学会在讨论中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就是最大的收获。由于数学中新概念的引入,对一般的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难以接受,作为教师,需要我们把这样的知识具体化,有些问题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知识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比听老师讲印象更为深切。如空间解析几何中平面方程的概念、性质,学生通过对照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的概念、性质;多元函数的偏导与重积分的计算,学生通过对照一元函数中的导数与定积分的计算来讨论学习,效果更好。 二、给课堂以民主的氛围,在自由辩论中学会合作
由于智力结构、非智力条件和认知倾向的不同,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行为展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这样必然会在同一学习活动中,对某一知识产生不同的见解,或同一见解的不同的论证过程。教师应以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论证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辩论者能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倾听者以求同存异的容纳态度,去耐心地听取辩论者的见解,养成理智地坚持己见与尊重事实的行为习惯,以达到不辩不明、不辩不清、共同提高的合作境界。如在执教“可导与连续的关系”时,有意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函数在某点处可导必连续吗?(2)反之,若函数在某点处连续,可导性又如何呢?让学生作思考后,再发言,并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其他学生所说的结论。让学生养成包容与尊重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合作,从检测结果来看效果较好。 三、组建学习团队,鼓励学生互帮互助
新课程的理念既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是相同和相近的,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个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造成知识基础的不同,学习能力的不同和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的不同。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个体差异,以真正实现学生个性的和个性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组建数学学习团队,发扬团队精神,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在课余时间,鼓励有疑惑的学生向同学求教,向教师求教。当一个课题即将结束时,教师应耐心地询问:“还有哪些同学没有弄懂这些问题?”或“我们可以开始下一个课题吗?”当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教师应立即请已学懂的学生进行解答,互帮互助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使组建的学习团队富有青春的活力,课外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为发现数学特长生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这些同学的数学能力,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 “趣味数学问题” 、“数学建模”,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还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应用数学,去进行数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平台,真正主角的仍是学生。
四、给以研究性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倡导有效学习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学生的学习需要多种多样,其中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作了一些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导数这一章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一个课题:“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自由的组合,合理的分工,有的查找资料,有的整理,通过相互合作,写出了比较好的研究报告,也把导数这一章内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充分搞清导数这章内容的知识点,搞清楚这一章内容如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题能力。早期的算术教学理论的奠基人——桑代克写书的理论基础是反复练习、操练式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进行反复练习的;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显著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如果说在不良的情况下过度练习,比如说:让一个学生对某题重复抄写n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学数学,适度的反复练习主要体现在“熟”上,有句话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又有一句话叫“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更不是新理念下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共同合作努力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会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怎样合作。 总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已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合作意识与能力作为必备的能力之一,应该从小开始,从家庭、学校开始培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有效教学,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社会更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 【作者简介】
马君儿(1965-),汉族,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