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业负担现状及形成过重负担的原因研究
高庙王中学 王纪芳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所查外文资料中了解到,国外关于课业负担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因此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在国外对“课业负担”研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家庭作业的角度对课业负担进行研究
心理学教授哈里斯.古柏在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一项长期的致力于家庭作业方面的有效性研究。1对于如何布置作业的问题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学生一定要独自完成家庭作业中必做的部分;
②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家庭作业要安排选做的部分。
③家庭作业要由教师规范地批改。
④家庭作业可以是对课前知识的预习也可以是对课后知识的复习。
⑤学校设置的作业要以简单的知识技能为主。
⑥学校的各项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学校不能强加给家长某些职责。
以上这几点体现了美国在家庭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2
2、从教育环境方面研究减轻课业负担
学者茂吕雄二则指出日本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修了国家课程,综合了 “宽裕教育”和“回归基础”两种理念。3在分析日本的教育的问题与现状及展望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日本确立了本国在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日本在教育评价制度方面,比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教学民主化,突出强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由选择的权利。日本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突出了日本所特有的教育特点:民主、宽松。
3、关于教学内容、教学关注、教师等方面进行的探究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文中专门谈到“消除学生负担过重的途径”。巴班斯基提出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对学习负担过重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他认为,学习超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的总和就是负担过重。学习负担过重和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应区分教学内容的深度(由数量、质量和各个组成部分的结合程度决定)和难度(由学生主观因素决定)。前者“影响学生认知操作的数量和体系”;后者与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经验、需要和兴趣有关。4此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从以下三点着手:教师要确保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 5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针对华文教学提出“少教多学”的教育方针。“少教”就是让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最终达到学懂、学会、举一反三的“多学”目的。6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减轻了教
师和学生的负担。
4、由对原因的研究来探析课业负担的影响
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的韩国,PISA2009测试与问卷结果显示,韩国金巧岁学生的校外学习时间为每周8.33小时,是东亚各国最高的。来自首尔的教育界人士认为,文化及传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全球城市教育网络的研讨会上,首尔代表在发言中一直强调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对许多科目的学习兴趣都比较低。这些担忧非常能体现东亚教育的特点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在校外拼命上补习班仍然是最为困扰东亚国家的教育问题。如何抑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加大学校层面因素对学生成绩的积极影响,注重教育结果的公平,是首尔教育工作者和制定者所关切的问题。7
由以上所述可见,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范围广、内容丰富、创新强。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国外的教育水平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在世界领域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对世界各国及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这些研究成果对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国内研究现状
综合所查到得资料,国内对中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业负担的概念界定
(1)对“学习负担” “学业负担” “课业负担”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之所以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与对课业负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课业负担的相关概念,学者们从各自研宄角度做出了
定义,主要围绕着“学习负担” “学业负担” “课业负担”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肖建彬、 董亦频、 桂世权、 阴国恩、李勇等人主要从目标实现、教学思想、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对学习负担的概念进行的阐释。金一鸣、陶能祥、刘合荣等人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承受能力的方面对学业负担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刘珍珍、李继兰、吴乔等人从主观承受与客观存在、内涵性的负担过重与外延性的负担过重、学生的心理承受与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对课业负担进行了界定。
(2)对合理的课业负担与不合理的课业负担的概念理解
合理课业负担,是指以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学习事项各个方面的规定为依据,学生在课业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不合理的课业负担是指对教育教学无益又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业负担。这种课业负担有两种表现:一种指课业的安排不科学,达不到教学效果。
2、对学业负担的现状分析
(1)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现状的研究
虽然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下发文件三令五申要求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但现阶段减负\"应然\"与\"实然\"状态大相径庭。现阶段关于\"减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
①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深而窄。
②作业量大。
③在校时间长。
④考试频繁。
⑤教法陈旧落后。
2011 年 1月3日,教育部袁贵仁在《学习时报》中的《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反应他们学习状况的重要方面。因此,把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体状况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项对中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9
(2)从客观方面探析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宁波大学陈传锋教授、宁波市教育局陈文辉副及其课题组成员综合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成果,出版了新著《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6月)该书在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状况,并通过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分析,总结了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发展规律。郭振友在《“减负”的难为与可为》中提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教学“超标”(或超纲)。②“超时”。③“超量”等。付宜红在《负担重在哪儿?——高中课改实验区课业负担的调研与分析》中提出当前有关高中课改实验区负担重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应试性负担、适应性负担、课程性负担等。刘秀芹在 2008 年第 35 期《教学研究》中通过对某市中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后得出课业负担过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辅资料超出规定、有偿家教依然存在、课程设置欠规范等。赵华在《关于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建议》中提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现:①学生在校时间长。②学生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③学生评价和教学评价手段、方式过于简单。④学生睡眠时间少。中小学生在这期间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期,睡眠不足,无疑是对学生身体最严重的摧残。10
3、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部分学生课业责任意识淡薄致使自身学习内趋力不足。其次,部分学生学习品质不良导致其学习效能偏低。“学会学习”是当今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学会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据有关调查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责任心的水平反而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2)家庭层面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从学生在家的时间安排和家长对其学习的干预程度可以反映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也日益改善,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成长放在首要位置。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为了子女成才,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弹琴、跳舞、书画等;晚上、双休日还给孩子请家教辅导,使其子女不堪重负。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又惧怕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足以使孩子很好地吸收课堂知识,便从各种渠道买来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孩子去做,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又由于我国长期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加之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心理上也就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亲情之爱,无可厚非,但同时,父母这种主观施压与过分考虑,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没有考虑孩子的成长实质。破茧成蝶,自是令人羡慕的灿烂,但过多的爱与期望,正是那把提前剪开蝶蛹的剪刀,孩子如没有经历过自我抗争蜕变,稚嫩的翅膀又如何能迎接社会的大潮? 所以家长要做到这两点:①家长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成长。②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
(3)学校层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大多是在统一的学校课堂中进行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的主要来源也是在学校产生的。 国家尽管出台了不少法规,明文规定不准以成绩高低去评价学生和老师。在很多学校中,教师的工资、“业绩”是和学生的成绩排名紧密联系的。不少地方将对学校经费的投入和职称指标的分配与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挂钩;为保持并扩大在升学率方面的优势,学校也把中高考升学率直接与教师个人的奖金、职称等挂钩。为了在这种“应试竞争中取胜,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把预选指标硬性分配到教师,教师为完成任务而加班加点,针对中高考进行大强度训练,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乡镇之间的评比,乡镇内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评比,学校内平行班之间的评比,谁也不能谁也不敢落后,职称,评优样样都和教学成绩挂钩,为了生存,也为了面子,教师不得不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由此教师也就对学生施加学习压力,由“我要学”变成了“给我学”。如山的作业占用了学生所有的在校时间和放学时间,有的老师甚至疯狂到了一个下午的家庭作业竟然写完一个作业本的地步,还有的个别学校甚至让学生搞题海战术。一套题做N遍,别说什么阳光体育,就连课间十分钟都有老师抢差生来单独辅导。 因此,学校层面产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有这几个方面:①提高管理水平。②要为教师创设宽松。③全面控制学生负担。④改革评价制度。⑤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4)社会层面
社会上的一些办学机构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如社会上的补习班、强化班、特长班等等都是学生们参加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目前,学生的课外学习大多是在家长的监控下,但不排除部分学生是在自己自愿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通过学生的课外学习更能够反映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本研究就社会层面进行的调查,主要通过学生的平时、双休日和寒暑假的课外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的课业负担状况。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
【1】汪建华,宋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学业负担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
【2】陈传锋,陈文辉,董,孙亚辉,林崇德.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1.
【3】罗琳,於德甫.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特点的调查研究[J]. 2013.
【4】周鸿.学生负担问题研究的现状,进展与趋势[J].安徽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2.
【5】张秋霞.农村中学生课业负担调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 2011.
【6】杜立娟,葛媛媛.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概念的历史演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7】董辉,杨兰.课业负担的学校层面变量研究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8】文剑冰.课业负担的个体层面变量研究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9】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J].学术纵横.发展-月刊.
(二)学位论文
【1】高杰.初中生化学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减负"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易开春.关于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
【3】黄欣.唐山市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罗诚刚."课业负担"的冷思考[D].苏州大学, 2010.
【5】孙世芹.当前初中学生厌学的教师归因分析及其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
【6】范爽.关于"课业负担"的若干基本理论难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7】金访.中学生的学习自由及其影响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2.
【8】王银鹏.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与学校幸福感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
【9】邓志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三)学术专著
【1】《教育与法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4】《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社会深层原因分析》[M].邵阳学院学报,2004.
【5】刘合荣.《学业负担问题研究--从事实到价值的判断与反思》[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四)外文类
【1】[苏联]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Mitchell M.Situational interest:its multifaceted structure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85(3):424-436 .
【3】[英]彼德.罗赛尔.大脑的功能与潜力[M].付庆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Jacobs SR Dodd DK. Student burnout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andworkload[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3,44:291-303.
【5】Demaray, MK, Malecki, CK, Davidson, L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student 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 Psychology in theschools, 2005,42(7) :69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