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4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年第2期 斯托尔兹定理的推广和应用 扬文中 (内蒙古电视大学呼铁局舟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极艰理论是数学分析的基础。一般的分析教材中都给出了斯托尔盏定理,利用它可以求一 些数列的极限,但斯托尔兹定理本身并不完美,它仅仅适用于数列。本文时斯托尔茧定理进行了推广t推 广到函数的情形,并给出了推广的斯托尔蓝定理的几个应用,说明了推广后的斯托尔茧定理比原定理应 用范围更广。 关键词:斯托尔茧定理;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01 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2)02—0104--03 极限理论是数学分析的基础,用求极限的方法 设T为正常数,若函数f(x)、g(x)在(a,+co) 解题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极限理 上满足 论作深入研究。斯托尔兹定理是计算数列极限的重 1。g(x+T)>g(x),且 g(x)=+o。, 要方法,可以解决“ oo”及“詈”型未定式数列的极 2。f(x)、g(x)在(a,+。。)的任意有限子区间上 限。 有界, 1斯托尔兹定理的内容 3。 ;A(一o。≤A≤+ 1.I定理1(竺型) oo) 鼻。。 A 设有数列{ },其中Y 单调增加,且y 一十。。 证明:不妨设g(x)>0,XC-(a,+co),由3。及极 限定义易知,对任意给定的e>0,必有M>a,(M为 (n一∞),若n 一k,(一∞≤k≤+∞), 正数)使对一切XC-(M,M+T]及一切自然数P,有 则 一k (A~E)(g(x+T)--g(x)]<f(x+T)--f(x)< (A+e) 0士T)--g(x)3 1.2定理2(旦型) (A--s) (x+2T)--g(x+T)3<{ +2T)一{ (x+T)<(A+E) (x+2T)--g(x+T)3 设有数列{ },其中x 一o(n一一),Y 单调碱 少且y 一。(n一。。),若n Y二兰Y.+ t=k(一。。≤k tA—e)(g(x+pT)--g(x+(p一1)T)]<f(x+ -=pT)一f(x+(p一1)T)<(A+e)(g(x+pT)--g(x+ ≤+。。),则n 一k。 (p一1)Tj]以上各式相加,得 上述定理的证明见参考文献①,本文不再赘述。 (A--s)(g(x+pT)--g(x)]<f(x+pT)--f(x) 这里要说的是斯托尔兹定理虽然是求极限的一种重 <(A+e)(g(x+pT)--g(x)] (*) 要方法,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适用于数 利用上式右边不等式可得: 列。下面我们把它推广到函数的情形并进而研究推 g(x pT)<f(x+ pT)一—g( x pT)+。…(A+…E)(1一 ‘ 广后的定理的几个应用。 2斯托尔兹定理的推广 曼 兰2 、 g(x+pT) 2.1定理3(竺型) 由于显然f(x)、g(x)在(M,M+T)中有界,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2期 斯托尔兹定理的推广和应用 105 一十。。时,gtx十Pl j关于x一般趋于十。c・敬仔征 正整数P。,使 <A+2E,(p≥p。,xE CM,M_T、) 于是对一切y≥A+p。,恒有 lfY)(A-r-2£ y))ANy甄 ≤A+2E 由于e的任意性,故y 军。。 ≤A 利用(*)式左边不等式,得: +(A一 [1一 ]< f(x干+P而T) 即有 g(x+PT) 一(A— )・[1一 ]一e< f(x+PT) ...............................——g(x+PT) 对一切y≥M+ ,恒有袅 >A一2 从而 lim十。。一A一2£,由£的任意性 liar ≥A. ,于是 :, : =A 亦即y 。。 =A 当A一+。。时,对于任意G>O,存在M>0, 对X∈[M,M+T]及一切自然数P,有 f(X+T)--f(x)、,、 雨 即有f(X+T)--f(x)>G[g(X+T)一g(x)] f(X+2T)--f(X+T)>G[g(X+2T)一 g(X+T)] f(X+PT)--fix+(P--1)T)>GCg(x+ PT)一g(x+(P--1)T)] 上式相加,得:f(xq-PT)--f(x)>G Cg(X+PT) 一g(X)] 于是有: f(ix+PT)>G 1一 十PT)]+ f(x) g(x+PT) 由已知.P一+。。时,存在正整数P。,使量 > G+£(P≥P。,X£[M,M+T]),由£的任意性, . >G 。..A一+。。时,结论成立。 当A一一o。时,对任意的s>0存在M>0,当x ∈[M,M+T)及一切自然数P, ̄f f(x+T)--f(x) x十l J一 x<一G,以下步骤同上,最后得 <一G,即 <一G, A…时,亦成立 (证毕) 2,2定理4(詈型) 设T为正常数,若函数f(x)、g(x)在[a,+o。) 上满足: 1。0<g(x+T)<g(x) 2。 罕 f(x)= 罕 g(x)一0 3。 -.十∞ (g饕 -x+T) -g(x)=A'一n’ ~、(一o。≤A≤ 儿、 _-。。 4 。。 =A。 证明:由3o及极限定义知,对任意s>0,必有正 数M>a,使对一切XE[M,M+T]及一切自然数 P,有:[f(x+T)--f(x) —趴x十l 一gLxAI<£ .A—e< 篆} <A+e 即:tA一£)[g(x)一g(x+PT)]<f(x)一f(x+ PT)<(A+£)[g(x)一g(x+PT)] 对任意固定的x>M,在上式中令P一+。。,由 于P 罕。。g(x+PT)=P f(xq-PT)=0,故得 (A-- ̄)g(x)≤f(x)≤(A+£)g(x) 于是(A—e)≤ ≤(A—e)即l 罄一AI<e ・・-n o。 =A 当A一十。c时,对任意G>O,存在M>0,使对 一切自然数P和一切x∈[M,M+T],有 美 } >G,同理可得:f(x)一f(x+PT)> G[g(x)--g(x+PT)] ・‘g(x)>u,. 丽ifx)>G[1一 ]+ .f(x q-P T. .. ) —~g(x) 由r、2。知,当P一十∞时,有簧 >G+£,再由 e的任意性得 罄>G, 一+o。=A。 当A一一oo时,证明步骤类似,只需把“>”变成 “<”,G换成一G即可 (证毕) 以上给出并证明了斯托尔兹定理的两个推广定 理,下面我们研究它们的应用 3斯托尔兹定理推广形式的应用 3.1利用定理3可证明洛必迭法则(景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6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年第2期 洛必达法则:设r(x)、g(x)在[a,+∞)满足: 每一个有限的域a<x<b内是有界的,(3)存在着有 1。 辈 一 罕 g(x J一十。。 限的或无穷的极限 一 丛兰± 一k则 ,2 f(x)、g(x)可微且g (x)≠0, 3。 } 一 常数或一),则 一 证明:取g(x)一x ,显然g(x)满足定理3条 鼻。。黟一k 证明:只须验证f(x)、g(x)在[a,+。。)满足定 理3条件即可。这里取T一1,由于g (x)≠0,由达布 定理知g (x)在[a+十。。)恒不改变符号,叉 g (X)一+∞, .g (x)7>O。 由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存在0∈(0+1),使对X∈ [a,+∞),有g(x__1)一g(x)一g (x+0)t由g (x一 0)7>O,.‘.g(x一1)一g(x)>0,即g(x+1)>g(x); 由f(x)、g(x)可微易知f(x)、gtx)在[a,+。。) 的任意有限子区间上有界,且已知 g(x)一+ 再由柯酉中值定理,存在0∈(o,1),便对x∈ ca,一 。。 ,有量≥ 一 .令x一+ 。。,则有 专 一k+于是 _lj 一 f(x+1)一f(x) . g(x+1)一g(X) “。 这样f(x)、g(x)满足定理3的条件,故有 一 = (证毕) 3.2利用定理3可证明定理1 证明:当k为有穷数时,作函数 g(x)一y +x∈[n,n+13(n—l、2,…) f(x)=X +x∈[n,n+1](n—l,2,…) 取T—l,则显然,1。g(x+1)>g ),2。 罕。c g(x)一+。。,f(x)、g Lx)在Ca,一。。)的任意有限子区 间上有界 =x-jI 一k y_l_+L—Y[x] (其中Cx)是取整函数)+ 由定理3有 :f--oo g (x)一= 一十∞ (等 g x+1)一 (gx) ……=1,从而 有 一 一Y 一 g(n) k 当l为。。时,证明步骤相同+可知结论仍成立。 3.3利用定理3证明.吉采奇《数学分析习题 集)>610题。 证明:若(1)函数f(x)定义于域x>a内,(2)在 件且 lim。。 f(x干+l )-- f( x)一 f(x+1)--f(x) (x+1)…一x 一 liro n—÷十。。 f(x+1)--f(x) 1 (n+1) 十÷(n+1)n 叫上--・+(n+1)x+1 ‘ 一 1 m I苎± !二 !兰! n一十 1 (n一1)+告(n 1)nx_。+…+(nq-1)x一+1+x k n+1 由定理3知 一 一 (证毕) 可见用定理3比原证法简便得多。 3.4利用定理4可证明定理2 证明:作函数g(x)一 ,x∈[n,n+13 (n一1, 2,-・-) 【(x) x X∈[n,n+13 (n一1,2,…) 取T=1,则有1。O<g(x+1)<g(x) 2 a 。g(x)= 。f(x)一o 3。 if (x+而1) -f(x)一 一 二 一k,由定理3得: y(I]一Y[ )十1 ’卜'千。。 (f(x x)g))_一l 一1i ra(_。。。。g器 (x)一g棘+1) “一k 从而 一 一 一 (一。。≤1≤+。。) (证毕) [参考文献] [1]r・M菲赫金哥尔蕊.微积分学教程(中译 本+1959年第二版,第一卷第一分册,P59) [2]t3・1I・吉米奇.数学舟析习题集(第一 集).人民教育出版社,P350 [3: 陈传璋等.数学舟析.高等教学出版社,P27 —48 收稿日期:2001年l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