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第一套)
第1课时 有关光的思考
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3.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如行星、镜子等。
4.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6.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7.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时 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因为声音可以透过幕布进行传播;而光沿直线传播,穿透不了厚实的幕布。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第3课时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遇到
1
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6.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7.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8.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第4课时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2.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3.斜着看水中的筷子,浸在水中的部分变得向上折,这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时,传播路线发生了改变。
4.在透明玻璃杯中放人筷子,倒入水,从侧面、斜上方、背面这几个角度观察,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了。而从正上方观察,筷子还是原样,没有“折断”。 5.光在空气中偏折角度最大。 6.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1)海市蜃楼。(2)从水面上看水池中的鱼比实际的位置要高。(3)从外边看玻璃鱼缸中的鱼变大、变多等。
第5课时 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光也能发生折射。
2.棱镜是一种由两两相交但彼此均不平行的平面围成的透明物体,用以分光或使光束发生散。 3.棱镜是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等)做成的多面体、
4.棱镜是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它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5.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到白屏上,可以观察到在白屏上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6.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7.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
2
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8.用相同比例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轮快速旋转,观察到彩色轮变成了白色。 9.将红光、绿光和蓝光这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10.科学定律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实验加以证明的,定理是可以经得起反复检测的。
第6课时 光的反射现象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站在平面镜前,发现镜中的自己和实际的我们一样大。
3.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4.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激光反射器,科学家向它发射光,光沿人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5.为了生活环境更明亮、生活更方便,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做了很多努力:
(1)汽车反光镜。(2)医生用的额镜。(3)照明灯上的灯罩。(4)教室里的墙壁要粉刷成白色。 6.光的反射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光污染。
第7 课时 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用潜望镜在地下室观察火箭的发射;科研工作者用潜望镜在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潜水艇在 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2.潜望镜是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3.制作潜望镜时注意盒子两对侧边上的斜线必须是45度角,上下两块平面镜面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然后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清单
第1课 地球的表面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3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形 高原 山地 海拔 海拔较高,在1000米以上 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 特点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 盆地 丘陵 平原 无一定标准 海拔较低,在500米以下 海拔较低 四周高,中间低 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 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3.观察世界地形图
(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还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4.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5.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
第2课 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1)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2)由泥、砂、岩石碎屑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岩里常有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3)地表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3.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4.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4
1.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
(1)迅速拉开时,可以看到泥层断裂。迅速挤压时,可以看到泥层隆起。 (2)泥层模拟的是岩层。
2.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3.地震的危害
(1)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2)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3)地震会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4.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 5.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迅速逃离至开阔处。在室外不要私自盲目避震,要避开已倒塌物体,野外要远离桥、湖及山边等。
(2)在不能逃离室内时,应立即找结实、不易倒塌的物体掩护身体。如结实的柜子下、靠立在墙根,地震时一定不要乘坐电梯。
第4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
(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4)实验结论: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球内部的压力会使熔岩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5
5.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6.火山喷发带来的好处:
(1)火山喷发后,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2)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3)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第5课 风的作用
1.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
2.我们可以用砂纸打磨岩石,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不断磨蚀的过程。
3.当大风卷起的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可能会发生碰撞,这个过程就像砂纸对岩石表面不断“打磨”使岩石表面变得光滑。 4.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 5.戈壁和沙漠的形成
(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2)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6.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
第6课 水的作用
1.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中用喷壶喷水模拟降雨。
(3)降雨前小山丘比较圆,红色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降雨后小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些红色沙子被冲到了山丘底部。 (4)结论:降雨会改变地表。 3.降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
(1)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泥沙带走,汇聚成径流,在土地上留下沟壑。
(2)雨水因携带泥沙而变得浑浊,当水流平缓时,水中的泥沙又会沉积在地面上。
6
4.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当河水流速快时,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沉积作用为主。
(2)乾坤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3)一般河流人海口的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沉积作用强,泥沙堆积会形成三角洲,如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等。
第7课 总结我们的认识
1.几种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序号 地形地貌 1 2 3 4 5 弯曲的岩层 长白山天池 敦煌的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火山喷发形成 风的作用 水(降雨)的作用 水的作用(沉积作用) 2.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此外还有冷和热的作用、动植物的作用等。
3.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4.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模拟降雨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高度等 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2)实验现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变化不明显,收集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少。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上出现了小沟,收集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多。 (3)实验结论:植物能减弱雨水的侵蚀作用。
6.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知识点
第1课 时间在流逝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
2.用日影来计时
(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 四分之一 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整支 三 测量的时间 我的发现 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 用水计量时间
1.观察水流的速度
(1)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仔细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不均匀的。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2)对同一个容器,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
水流量 50毫升 100毫升 150毫升 所需时间(秒) 91 198 327 水流量 第1个50毫升 第2个50毫升 第3个50毫升 所需时间(秒) 91 107 129 15分钟 30分钟 45分钟 60分钟 同一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 (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
8
时所用时间增加。
3.想方设法使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会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第3课 我们的水钟
1.制作我们的水钟的流程
任务: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设计 方案: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制作: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组装我们的水钟 测试:用钟表测试自制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 评估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我们的水钟 2.水钟的设计方案和制作过程 (1)剪开塑料瓶。
(2)用工字钉给瓶盖打孔。
(3)另取一个塑料瓶,重复(1)(2)两步。 (4)像图中那样,将三个瓶重叠组装。 (5)倒水计时,在最下面的容器上标上刻度。
3.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4.制作水钟可能遇到的问题
可能遇到的问题 时间刻度过于密集 产生原因 水流太慢 解决方案 使水位变高 使小孔变大 接水容器太粗 不能测量到10分钟 水流太快 换用细高的容器 使水位变低 使小孔变小 接水容器太小 时间刻度不均匀 水位不固定 接水容器的形状不规则 换用更大更高的容器 改进装置,使水位固定 换用上下同样粗细的柱状容器
9
4.沙漏是利用能流动的沙来制作的计时工具。
第4课 机械摆钟
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根据这一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3.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
(1)钟摆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构成。 (2)钟摆往返一次记为摆动一次。
(3)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实验三次),并记录。
实验次数 摆动次数 第一次 60 第二次 60 第三次 60 (4)实验结论:该钟摆1分钟总是摆动60次。
4.自制摆在摆动的过程中,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但是同一个摆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5.不同的摆在一定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相同的。
第5课 摆的快慢
1.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2.研究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时的注意事项
(1)实验时,只改变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2)在安装摆时,摆绳上端必须固定住,不能在摆动过程中移动。
(3)在摆动开始时,要让摆小幅度地自由摆动,要自由释放摆,不能用手推动摆。 (4)如果实验中摆锤碰到铁架台等物体,需要重新做实验。 3.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绳的长短、摆动的幅度 (2)改变条件:摆锤的质量
(3)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 4.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 (2)改变条件:摆绳的长短
(3)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0
第6课 制作钟摆
1.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2.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制作“钟摆”的流程
任务:我们制作一个1分钟起进行对正好摆动60次的摆
设计方案:利用铁架台、细绳、回形针、螺母、秒表等材料制作,要确定摆绳的长度 制作:利用材料,组装一个简易的“钟摆”
测试: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使制作完成的摆正好1分钟摆动60次 评估与改进:将各组的“钟摆”放一让比。想办法让“钟摆”更加准确
(1)确定摆绳的长度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测摆15秒钟是否摆动了15次,不需测60秒。
(2)测试和评估时,要测摆1分钟是否摆动了60次。
(3)改进方法:测摆2分钟是否摆动了120次(或更长时间),然后进行微调。微调时使用对分法会更方便。
4.确定摆绳的长度的两种方法
(1)尝试法: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分钟摆动60次,钟摆的长度约30厘米,可以从30厘米开始每次减少5厘米,逐次尝试。 (2)对分法
5.每个小组各自制作了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它们的摆绳长短是相同的,都约是25厘米。
第7课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我们每天都要通过钟表来掌握时间、安排工作或做出决定。
2.石英钟表的计时原理:石英晶体受到电池电力影响时,和音叉一样会产生有规律的振动。 3.石英钟表可以非常精确地计时,一天之内的误差不会超过1秒。 4.当今计时最精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2000万年才误差1秒。 5.计时工具的比较
计时工具 使用材料 准确性 日晷 岩石、金属 不太准确 水钟 水、金属等 比较准确 摆钟 金属、木材等 准确 手表 石英、电池等 很准确
11
计时原理 方便程度 缺陷 日影变化 很不方便 水速均匀 不方便 摆的等时性 方便 石英振动 很方便 只能在有太阳的体积大,无法自无法长时间计电池会污染环境 时候使用 由移动 时,需要定期“上弦” 6.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7.精确计时的重要性
(1)航天器的发射过程,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证安全和成功。 (2)百米赛跑的时候,需要精确计时,才能知道是否打破了纪录。 (3)交通信号灯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障交通安全。 8.人们设计不同的计时工具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知识点
第1课 我们的身体
1.我们人必须吃东西,吸入氧气,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命。
2.体质记录表包括体重指数、视力、肺活量、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等项目。 3.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x身高(米)]。
4.遗传、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周围环境、睡眠时间、学习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生长发育。 5.从出生到死亡,人体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
6.为了健康生长,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保持好的心态,保护周围环境。 7.不良的环境与身体健康
(1)不良的环境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会使我们容易生病,也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 (2)吸烟不仅会危害吸烟者的健康,“二手烟”还危害周围人的健康,所以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3)雾霾天气不适合进行室外运动,可以进行室内运动。 8.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第2课 身体的运动
1.举哑铃活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模拟前臂抬起的运动
筷子模拟骨骼,橡皮筋模拟肌肉,被线绳缠绕的部分模拟关节。
12
3.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 4.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骨骼可以使我们身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同时还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5.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的方式不同。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6.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7.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脊柱和身体部位均衡负重,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8.经常进行身体锻炼是相当重要的。青少年时期,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发育得最快的,发育和运动又紧密地关联着。经常参加运动,身体可以变得更加强壮,柔韧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会增强。
9.生活中有许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如合页与关节相似、塔吊的钢架与骨骼相似等。
第3课 心脏和血液
1.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2.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在安静状态下,正常人心脏一分钟大约跳动60-100次。 3.模拟心脏的工作:模拟实验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手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胶管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
4.心脏与多条血管相连,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动脉)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血液由血管(静脉)流回心脏。心脏不停地跳动,血液不间断地流动。
5.运动后,人的心跳会变快,休息一段时间,心跳会恢复正常。平时爱运动的同学,在跳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比平时不爱运动的同学更短。
6.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让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7.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
8.保护心脏的方法: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合理的作息、良好的睡眠、合理膳食等。 9.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
第4课 身体的“总指挥”
1.身体的“总指挥”是脑,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2.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13
3.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4.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作用
(1)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 (2)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3)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5.做个记忆游戏 (1)两个学生记忆的词语个数不同,说明不同的人,脑相同功能的强弱是不同的。 (2)同一个学生记忆词语(抽象记忆)的个数和记忆物品(形象记忆)的个数不同,说明同一个人,脑不同功能的强弱也是不同的。
6.脑是柔软而又脆弱的,它需要颅骨来保护,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让脑受到剧烈撞击。 7.保护脑
(1)脑需要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
(2)学习一门功课时间过长,会让大脑感到疲倦,这时适当地活动身体或是听听音乐,都可以让脑得到休息。
第5课 身体的“联络员”
1.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地发送和接收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 2.神经系统
(1)由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 (2)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3.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 4.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5.当人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时,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相应的指令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6.做接乒乓球游戏时,反复练习接球,成功率会提高。这说明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是能够改善大脑功能的。
7.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髓;乘车时系好安全带;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参加体育活动时做好必要的防护等。
第6课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4
1.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如高兴、愤怒、惊奇、悲伤等。 2.身体对压力的反应
(1)适当的压力对人有好处,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不仅可能让你感觉头疼、胃疼、睡不好觉,还会使你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学会新东西,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压力。 3.管理压力的常用方法
(1)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你拥有更好的睡眠,这都有利于减轻压力。 (2)与人沟通、交流,确定压力来源,寻找解决压力的方法。
(3)听音乐、练字、涂色、读书等,做一些自己喜欢而又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会让人全身心地投入而且有成就感,能缓解压力。 4.管理愤怒的方法
(1)停止你在说的话和在做的事。确保你不会说出让你后悔的话或做出让你后悔的事。 (2)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3)思考如何反应。 (4)想好了再行动。
5.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第7课 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他系统也出现问题。 2.健康的行为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 3.健康行为计划的内容
(1)确定你想要实现的健康目标。 (2)解释该目标可能对你健康产生的影响。 (3)制订一个能够现目标的计划。 (4)记录计划的执行效果。
4.有的运动是终生都可以进行的,如散步、游泳、慢跑、骑车等。 5.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
6.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7.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
8.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计划。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制订的计划付诸
15
行动,并坚持不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二套)
第一单元光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 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影子的形成条件,必须有光源、不透明的物体和显示影子的屏幕。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不透明的障碍物,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 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7、光能够穿过(透明)的物体,如玻璃、玻璃纸;也能够部分穿过较薄或半透明的物体,如纸巾,纱布等。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不透明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光,只不过是光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
9、运用光的反射的工具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10、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11、海市原楼是一种光学现象,是一种因为光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路线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栩栩如生,宛如仙境。
1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16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彩虹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1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用三棱镜可以分解。(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
14、两面镜子可以让光发生(两)次反射。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形态
地形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特点及主要代表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喜马拉雅山、天山、雪峰山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如青藏高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亚马孙平原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芷怀盆地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原高山,东部多平原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花岗岩、玄武岩、浮石 砾岩、砂岩、页岩 大理岩、板岩 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
17
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7、地震震级较大时会使地表形态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地震有很多类型,有的使地壳断裂,就形成了断崖,还有的使地壳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还有就是地壳断裂,形成峡谷,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还有可能地壳下陷,使山丘变成平原。
8、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9、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0、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1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1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3、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14、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15、水的作用,降雨和河流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如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是由于水的泥沙沉积作用(河水流速度减慢)形成的。 16、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17、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8、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9、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0、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
18
地的侵蚀。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栽花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0、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1、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2、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1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4、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5、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6、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7、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1、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健康四方面内容。
3、从出生到死亡,人体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地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
4、影响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遗传、饮食习惯、营养、生长环境、运动锻炼等。
5、青少年时期,快速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会促使肌肉、骨骼发生变化。这时,我们要注意保持脊柱和身体部位均衡负重,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6、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3个大部分。骨骼可以使我们身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同时还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骨骼不能运动。
7、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方式不同。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8、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9、青少年时期,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发育得最快的,发育和运动又紧密关联着。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身体可以变得更加强壮,柔韧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会增强。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10、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着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 11、食物中的营养和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12、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13、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大脑具有记忆、思维、控制等高级功能,轻松愉悦的心情有助于脑的健康。
14、大脑是身体的“总指挥”,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大脑总是在不断地发送和接收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
20
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
15、我们的脑是柔软而又脆弱的,它需要颅骨来保护,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让脑受到剧烈撞击。
16、脑需要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此外,学习一门功课时间过长,也会让大脑感到疲倦,这时适当地活动身体或是听听音乐,都可以让脑得到休息。
17、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
18、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19、当人体受到刺激时,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相应的指令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20、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损害身心健康。 21、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体育锻炼有助于减缓精神压力。
22、勇于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表现,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23、能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获得合理控制,管理自我的方法。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有:哭出来、说出来、写出来、动起来、睡一觉、改变看法等几种。管理自我的方法主要是制定计划,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而所有的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
21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3课。本课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光能以直线传播方式一直传下去吗,从而引出课题。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虽然光沿直线传播,但不能一直传播下去。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光照射不同透光度的材料和光照射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的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碍。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实验和归纳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会遇到阻碍,从而补充对光的概念的认识。日食和月食现象是本节课的应用,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两种现象,深化了学生对光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光会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吗?它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吗?遇到阻碍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可能还没有考虑到,我们以此为契机作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22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难点: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日食和月食。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科学书。 教师准备:水槽、线香、火柴、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回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方式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会一直传播下去吗?课件出示4幅图片,学生观察会发现,光不会一直传播下去,光会遇到阻碍。(引出课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光的传播的兴趣。 二、探索
(一)光照射玻璃、纸、书的探索
1.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玻璃、杯子、纸、书,如何进行实验探索呢? 2.提出实验要求:
(1)关闭屋子电灯,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
(2)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楚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手电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光照射玻璃、纸、书三种物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出示激光笔和水槽,观察激光笔照射到水槽中的现象。提问:如果在水槽中放入烟雾会影响激光笔的光束吗? 2.实验要求:
23
(1)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观察现象。
(2)对比两次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建议此实验由老师演示。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看。
5.小组讨论,看到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学生汇报,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法由浅入深地证明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光能通过阻碍,有的光不能通过阻碍,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这个规律。 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时,光会遇到阻碍,传不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透明物体时,光会传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半透明物体时,会有一部分光传过去。
2.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因为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校一年级现有四个教学班,由于刚入学,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着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大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一)“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
24
和需要。
(二)“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一)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25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第一单元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26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步骤:
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实验四: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带橡胶锤)、水。 (2)实验步骤:
①将水槽中装入约3/4的清水。
②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水槽外壁上,用耳塞或另一只手堵住另一侧耳朵。 ③另一个同学用橡胶锤轻轻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迅速伸入水槽中水面之下。 ④记录声音的情况并观察音叉伸入水面后的情况。
(3)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水槽外壁上能够清晰地听到音叉的声音。音叉伸入水面之下后,以音叉为中心水面出现圈一圈的水波,并不断向远处传播。
(4)实验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声音是以类似于水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实验五:了解耳郭的作用。 (1)实验材料:一张A4纸。 (2)实验步骤:
①将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听微弱的声音。
②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一个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实验现象:用纸喇叭听声音,听到的声音感觉更大一些。 (4)实验结论: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耳道的作用。
27
实验六:模拟鼓膜的振动。
(1)实验材料: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带橡胶锤)、气球皮、细沙或碎纸屑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气球皮放在塑料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好。此时,气球皮相当于人耳的鼓膜。 ②在“鼓膜”的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碎纸屑。
③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2)实验现象:用小锤敲击音叉,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时,气球皮上的细沙或碎纸屑跳起来。音叉离气球皮的远近和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细沙或碎纸屑跳动的高度。
(3)实验结论: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实验七:探究钢尺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1)实验材料:一把长为30厘米及以上的钢尺或塑料尺。 (2)实验步骤:
①将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描述它发出的声音。 ②用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描述它发出的声音。 ③重复以上操作3次,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3)实验现象: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4)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八:探究橡皮筋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1)实验材料:在一块木板上钉一个小木棍,一根橡皮筋。 (2)实验步骤:
①将橡皮筋系在木板上的小木棍的上端,距离小木棍顶端约2厘米。
②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其振动幅度的变化。 ③重复以上操作3次,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28
(3)实验现象: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时,其振动幅度小;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时,其振动幅度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九: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实验材料:钢尺或塑料尺。 (2)实验步骤:
①根据尺子的长度确定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分别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 ②将尺子的一端露出桌面5厘米,用手用力压在尺子上面。
③用力拨动尺子,反复3次,仔细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
④把尺子依次伸出桌面10厘米、15厘米、20厘米重复以上的实验过程。
(3)实验现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不同。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4)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实验十:验证弦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实验步骤:
①手指按在一根琴弦上并上下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变化。 ②换另外几根琴弦,重复上面的操作。
(2)实验结果: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不同位置时,音高不同,弦振动的部分越长,音高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音高越高。 实验十一:验证弦的松紧与音高的关系。 (1)实验步骤:
①手在这根弦上的位置不变,拨动琴弦,识别音高;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②换另外几根琴弦,重复上面的操作。
(2)实验结果:同一根琴弦,松紧不同,音高不同,弦越松,音高越低;弦越紧,音高越高。
29
实验十二:验证弦的粗细与音高的关系 (1)实验步骤:
①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 ②重复3次上面的操作。
(2)实验结果:琴弦的粗细不同,音高不同,弦越粗,音高越低;弦越细,音高越高。 实验十三:制作水琴。
(1)实验材料:7个完全相同的小碗、清水、筷子。 (2)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几个小碗中加清水,要求每个小碗中的水量各不相同。
②调节小碗中水的多少,用小筷子敲击每个小碗中盛水部分,调试各个小碗的音高。 ③反复多次调试音高,确定一个小碗一个音,最后在每个小碗上标出其音高。 实验十四:制作三弦琴。
(1)实验材料:一块硬纸板或木板、三根粗细不同的长橡皮筋、一根小木条、胶带。 (2)实验步骤:
①将小木条用胶水粘贴在木板上距离右边4厘米的地方。
②如图所示,将三根橡皮筋套在木板上,用胶水将橡皮筋固定在木板背面,同时在小木条上涂抹胶水固定好橡皮筋。
③调节橡皮筋的松紧,一根橡皮筋一个音高,并在木板上标注出来。 ④根据自己的喜好装饰三弦琴。 实验十五:制作排箫。
(1)制作材料:7张不同颜色的卡纸、小圆棍、胶水、硬纸板。 (2)实验步骤:
①先取一张黄色卡纸,在边沿涂胶。用木棍作为道具,卷起来,卷好后将木棍抽出来。 ②将其余6种颜色的卡纸依次按照步骤①制作。
③将一个纸筒放在硬纸板上,根据纸筒直径画出7个大小相同的圆圈。 ④在每个纸筒下面粘贴上一个圆圈,将纸筒的一端完全封闭住。 ⑤等胶水干透,将7个纸筒分别剪去一部分,剩余的纸筒长度各不相同。 ⑥一个一个吹奏纸筒进行调音,一个纸筒一个音高,在每个纸筒上标注清楚。
⑦将7个纸筒封闭的一端对齐,按照音高依次排列整齐。取两片长方形的硬纸板,涂上胶
30
水,分别粘贴在这组纸筒的正面和背面。 第二单元
实验十六:借用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
(1)实验材料:塑料管、小气球、玻璃瓶、橡皮膜或气球皮。 (2)实验步骤:
①向下拉动皮球皮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②把皮球皮向上顶起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3)实验现象:
①向下拉动皮球皮时,小气球会鼓起,此时是吸气过程。 ②向上顶起皮球皮时,小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是呼气过程。
实验结论:膈肌收缩时,位置下降,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膈肌舒张时,位置上升,肺中的气体排出完成呼气过程。
实验十七:建议利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实验步骤: ①展开测量袋。
②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③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④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⑤用肺活量测量袋依次测量5名同学的肺活量,每个人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入下表中。 ⑥比较男、女生的肺活量,说说肺活量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肺活量与性别可能有关,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实验十八: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1)实验材料:塑料盒、一块馒头、一块土豆、碘酒、滴管。 (2)实验步骤:
①在馒头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的颜色变化。
②将土豆切开,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土豆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土豆、馒头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 (4)实验结论:土豆、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十九:辨别脂肪的方法。
31
(1)实验材料:一张白纸、食用油、一粒花生、一小块肥肉、干净的水、棉签。 (2)实验步骤:
①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抹在白纸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不会消失,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③再用肥肉、花生挤压,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清水、食用油的痕迹比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迹,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3)实验现象:肥肉、花生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相同,与水留下的痕迹完全不同。
(4)实验结论: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二十: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一块馒头、小盘子。
(2)实验步骤:从馒头上取下三块大小、形状相同或近似的馒头,分别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将口中的馒头吐在小盘子中,观察、描述馒头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3)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实验二十一: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实验材料:硬纸板、大塑料口袋等。 (2)实验步骤:
①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②学生们按照口腔中牙齿、舌的位置站好,手里拿好道具。
③模拟“馒头”的学生进入口腔,其余同学按照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完成模拟实验。 (3)实验结论:馒头在牙齿的咀嚼作用下,成为小颗粒,增加了馒头的表面积。舌能够使食物在口腔中翻动和搅拌,这样能够使食物被牙齿充分切碎研磨,让唾液充分和食物混合,提高消化效率。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利于下咽。 实验二十二:食管工作的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软管一根(内径2厘米左右,长约30厘米),煮熟的米饭团。 (2)实验步骤:
①将一支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管。
②将一块馒头放入“食管”,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管的蠕动。馒头会顺着
32
塑料管向下移动,直到“食管”的出口处。
(3)实验结论:食管的功能是通过食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将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二十三:模拟胃的工作。
(1)实验材料:一个塑料袋,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水。 (2)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观察发生的现象。
(3)实验现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逐渐被磨碎、揉烂。 (4)实验结论: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帮助消化。 第三单元
实验二十四: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回形针、垫圈。 (2)实验步骤:
①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 ②将回形针弯曲,以便在其上套上垫圈。
③将小车放在长桌子的一端,分别取三根长度不同的绳子(绳长如下表所示),拉直绳子后,逐渐在回形针上套垫圈,观察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实验时小车的起始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只改变绳子的长度。) (3)实验结论:
①小车由静止到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②使小车运动的外力是垫圈的重力。垫圈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向下的力,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③当垫圈垂挂在空中,因受到向下的重力而对绳子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有拉力作用而垫圈在桌面或地面上,受到向下的重力但对绳子不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没有拉力作用。 ④拉小车的绳子的长度约等于桌子的高度比较合适。 实验二十五: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垫圈若干、秒表、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控制小车,另一人放置垫圈;确定一人为
33
记录员;确定一人为口令员兼计时员。实验过程中,操作员要听口令员指挥。 ②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③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④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 ⑤重复做3次实验,求出3次实验的平均值。
(3)实验结论: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得慢;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得快。 实验二十六:气球的运动。 (1)实验材料:气球。 (2)实验步骤:
①把气球吹足气,一手手指紧紧捏住气球口处。稍微松开口部,另一只手放在距离气球口部10厘米左右的位置,手心正对口部,注意手的感受,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②另取一个气球,把气球吹足气,一手手指捏住气球口处,另一只手手心轻轻放在气球另一端。完全松开气球口,注意另一只手的感受。 (3)实验现象:
①手心正对气球口时,手心受到一个和气球嘴方向相同的推力。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如下所示。
②完全松开气球后,另一只手手心受到一个和气球嘴方向相反的推力,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变小,推力也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4)实验结论:充气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实验二十七: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1)实验材料:装有喷气嘴的小车、气球、软尺。 (2)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块平滑的地面来进行喷气小车实验。在实验场地上画出小车跑道,并标出起点。 ②将气球吹胀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气球颈部,不让气体漏出。把小车放在起始位置,对准跑道方向,然后迅速松开手指,让小车自行驶出。 ③调整喷气嘴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 ④测量并记录小车行驶距离。
34
(3)实验结论:在这个装置中,我们利用气球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冲力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
实验二十八:用橡筋驱动小车的实验
(1)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尺一把、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一人为操作员,负责缠绕橡皮筋和行驶小车;确定两人为测量员,负责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确定一人为记录员。
②设置对比实验。在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例如缠绕的圈数可以为2圈、4圈、6圈。
③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地测量出小车行驶的终点,用软尺测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④相同的圈数各重复3次,求出小车3次行驶距离的平均值。
(3)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实验二十九: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水杯、一袋牛奶、钢笔、文具盒。 (2)实验步骤:
①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②先估计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再实际测量,做好记录。算出两者相差多少,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实验结论: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的重力。 实验三十:认识摩擦力。
(1)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纸盒一个、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 (2)实验步骤:
①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观察此时纸盒子是否运动。
②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③每个实验重复做3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35
(3)实验结论:纸盒在木板表面运动时,两者接触面之间发生摩擦,产生了摩擦力,这种力对于物体运动有阻碍作用。 实验三十一:认识滚动摩擦力。
(1)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纸盒一个、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筷子或笔若干支、小车轮。 (2)实验步骤:
①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用各种笔或筷子等作“滚木”放在纸盒下面,观察此时木块是否运动。
②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录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③在纸盒下面安装上轮子,然后重复操作②的动作。
④每个实验重复做3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3)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个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