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稚西屯 镶 毋登 新昌县教研室 陈樱霞 国游黎 【摘要】辩论式教学是近几年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数教师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之一,但纵观课堂多数只是重形式而 轻效果,重表现而轻实质,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而笔者认为要让辩论真正焕发其自身的魅力,关键是:建 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辩;选择恰当的“论题”使学生“能”辩;恰到好处地引导,使学生“善” 辩。 【关键词】辩论乐辩能辩善辩 一直以来,政治课堂上被视为说教的阵地,教师滔滔 握辩论之术,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 不绝、口若悬河地灌输一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学生 正襟危坐.被当作容器任凭灌输,学生着实成了一群沉默 的羔羊。而新课程实施之后.教师提倡学生“百家争鸣”, 组织学生“唇舌剑”,鼓励学生“童言无忌”.引导学生 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辩论式教学在这样的背 景下也就应运 生r 辩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 创造思维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问。但是纵观我们的辩 论课堂.很多时候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再细一听,大家你 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反驳对方问题时说着说着就死结 了.到最后弄不明白,到底自己在说什么.有的论点和论 据不够针对主题,感觉象是擦边球。有时只是同样的少数 几个学生在辩论.班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动起来,而很多 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全班成员围 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处,互相学习,在辩论中 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就是采用辩论式 教学的典范,在他的学园里师生之间用对话形式教学,掌 时候教师设计辩论这一方式也是在为热闹气氛而设计,辩 完了或者只辩几分钟.教师什么也不说就匆匆进入下一环 节了。实际效果未必尽如人意。如何才能让辩论真正焕发 出其自身的魅力.为政治课堂增添生命的活力,笔者认为 “说理训练严一点”,是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困生说 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 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超前阅读,即我们常说的预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 动。而且能为定向学习新教材铺平道路,为获取学习上的 成功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后对学困生的辅导中“压 作业”、 “增加运动量”,实在不如抽一些时间指导学生预 习新课。 理。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于说理的深度,不 能苛求,要逐步发展,逐步提高。 5.表扬激励多一点。表扬和激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 肯定、赞许或提出更高期望的一种形式,是振奋学生的学 习激情,策励学生获取更大进步的一种手段。学习差的学 生.与教师的关系有~定的距离,更需要表扬和激励。教 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 会,让他们享受到获得成功的欢乐和愉快。 (1)在教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要分类要求。对 (3)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差错或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 时.千万不要给以一个坏表情、差结论或低分数。苏霍姆 林斯基在教学实验中,对学生“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 这一点很值得借鉴。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你对学生 的期望值越高,越相信学生“下次一定会学好”,学生越 能够以十倍的努力投入学习,用实际行动不辜负你的期 望。 学困生,教师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提出问题,使 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在指导思想上对他们的要 求要“先低后高”、“先慢后快”,只要能基本上达到课程 标准的要求就可以了,绝不要按照对成绩好的学生的要求 对待他们。如能这样,学困生就可以经常获得成功,经常 受到表扬和激励,从而扬起前进的风帆,快速行进。 (2)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最好是超前阅读。苏 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 其他如学困生的思维迟钝等,教师的教学语言速度要 慢一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法水平,把握契机,促 进学困生转化等.都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很好掌握和运用的 策略。 ● 关键有三: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 “乐”辩 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 一种自由的、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 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用精炼的亲切的语言将学生 引入辩题之中。开始气氛要热烈,议程不宜太呆板。师 生关系应该是放松而亲切、和睦而友好的.即使学生的 观点显得还比较稚嫩、不够完美也无需教师以“裁判员” 的姿态下“定论”.以“权威”的身份扣“帽子”,生生 之间、师生之间没有尊卑、不分上下,毫无顾虑,这样 学生才会大胆的交流.才能把“沉默后面蕴藏着的声音 转化为语言”.学生才能在思维的交融和碰撞中形成集体 智慧和共同成果,使课堂辩论充满生机,一片欣欣向荣。 教学中,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 『功;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 』I{(f质疑,积极思考,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过 .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获得人格的发展。对那些 格腼腆不善辞令的学生,在发言时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Il『能情况下调整座位。如变成“圆桌会议”.尽可能让人 人都能看到对方。让学生在一种放松、和谐的氛围中感 受辩论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选择恰当的“论题”。使学生“能”辩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 关系到一场辩论赛的成败。选择辩题时要思而再思、细 而又细、慎而又慎。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辩论的信心。对于接近现实. 且影响比较深远的辩题,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如在讲“消费”这一节, 讲到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一知识点时. 可选择“鲁人徙于越,必穷还是必富”这一辩题,学生 在一个情境设计下,激起了他们的无限兴趣。学生就会 畅所欲言。 2.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 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 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如在讲《科学发展观》一文, 讲到要进行自主创新这一知识点时,可设计一个辩题. 即“对于一些高尖端产品、技术是自己设计创新好呢? 还是到外国去购买好呢?”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 且可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不仅可以落实知识.又 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难度不宜过大。对学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 教学稽长・ 力培养, 们辨不起来。从尝试的几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还 是第一次班内选拔赛“内涵美比外形美更重要和外形美 比内涵美更重要”这一场更具有可辩性。学生反应敏捷, 表现机智,对答如流。而后面这一场“青年男女之间有 没有纯粹的友谊”要考虑到多个角度,才能进行深入地 论证,对高中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因此,辩题的选 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 此外,还要注意公布辩题的时间。在开始进人有关辩题 内容的学习时.给出辩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有充 足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在讲完相关知识的时候.进入辩 论课实施阶段,实现知识的重组再生。 三、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学生“善”辩 在辩论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 用并没有改变.无论从开始辩题的呈现。准备的过程还 是后期的处理,教师始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不知 道如何对论题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提示,提 出可行的思路供学生参考:当学生的辩论偏离了主题时, 教师要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回到主题上来:当学生的论说 模糊不清甚至错误时.教师要适当地指出来,加经澄清, 帮助学生纠正;当学生各不相让、争论不休时,教师要 从中进行调节.引导学生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当下课 时间已到,而学生又意犹未尽时,教师不是简单的要学 生打住,而是巧妙地结束辩论,将辩论转为课下的活动, 如小论文等;当辩论告一段落时,教师要对辩论进行简 要的小结,肯定学生在辩论中听其言观其行的表现,甚 至可以将自己定位为辩论中的一员.说说自己的看法. 供学生参考,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而不是一言不发就 结束了。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一个经验丰富 的“引导者”、“辩护者”、“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 纯粹的“教师”角色.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 的空间。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同会议的主持人.要有效 地控制好主题和节奏,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 较新的思维方式,又要鼓励学生“破旧”.大胆质疑.大 胆论证,并为在“破旧”的同时能“立新”的学生喝彩. 哪怕支持其观点的“理由”有点惊世骇俗.有点牵强附 会。但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弗达”。 综 所述,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只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组织是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它能给学生以施展 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 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 相信各位教师只要能做一个有心人,辩论定能以其自身 不可取代的优势,迅速融人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 的风景线,定能让课堂焕发出独有的生命力。 ■ 磊j军稚西乞 j 173 2OO9年6月(上旬)总第152期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