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等:加强农村河道整治推动城乡建设进程
农村水利
加强农村河道整治推动城乡建设进程杨
(1.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摘
艳1,邹进2
武汉
武汉430212;2.武汉市江河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430000)
要]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河道整治已成为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以武汉市江夏区农村河道治理
现状为例,列举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竞争力、提升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在2011年1号文件中,指出“要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水利部决定在全国范围普遍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并选择200个县,安排试点项目投资100亿元。可见,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水生态环境改善等民生水利工程得到了党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兴水利、除水害、防灾减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笔者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谈谈关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点思考。
部门无强制执法权,执法力量单薄,挤占河道、填埋水域、任意排污等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难到位。
1.4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足
河道治理一直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农村河道治理重视不
够。在治理手段上以防洪保安为主,对水环境改善等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不足。
1.5权属不清,流域一体化管理机制未形成
涉水管理治理部门多,管理交叉。河流上下政区域各
自为政,上游污染下游受损,沿河道及水利工程权属不明晰,沿河地域开发和保护处于两难境地,难以促成水力资源向水利资产和水利资本的转变,难以形成良性投入机制,缺乏市场融资开发能力。有形成全流域上下游协调机制,缺乏流域共治合力。江夏区内湖泊、乡级河道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乡级水利管理机构所管联圩、河道众多,管理任务繁重。但是,管理人员不足、管理设备简陋和费用不足,以及地方对河网水系功能认识的局限性,导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粗放,难以从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角度形成全局性、可持续的管理方案。同时,水利公共用地与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划分不清,占填河道、沿河建设情况突出,给依法管理带来困难。
1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江夏区地处武汉市南大门,1+8城市圈的重要节点,
素有“楚天首县”之誉,东、北、西南三面临湖,形成江湖怀抱之势,境内大小湖泊136处,其中梁子湖水面面积2.8万hm2,为湖北省第二大、全省惟一保持二类水质的特大型湖泊。江夏区一直非常重视农村的河道整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从河道结构还是功能上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防汛排涝系统日臻完善,水环境日趋优美。但河道治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6群众自主意识不强,小河道管理缺位
部分群众维护河道主观意识不强,农村房前屋后河塘管理
1.1淤塞严重,行洪调蓄能力差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行洪调蓄形势就相当严峻,一是因
缺位,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导致小河道管理出现死角。
为江夏区的梅雨季节恰好是长江的汛期,因此其行洪调蓄情况受制于长江水位的高低,二是三大水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江夏区的行洪调蓄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是城乡土地开发量大,水土流失加剧,农村垃圾随意倾倒,淤塞河道,造成河道行洪调蓄能力降低,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结合农村河道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对重点河段进行治理,使其所涉及的城镇、基础设施等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为新农村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共建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
为了实现江夏区水系规划总体目标,保障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快确定河网水系整治及防洪排涝规划,全面提升片区河网水系面貌及防洪排涝能力,创建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和管理,从而为加快推进江夏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性
1.2污染加剧,水生态退化
农村种养殖粗放经营,面源污染严重,水体严重富营养化,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泛滥,导致水质破坏,水生态环境失衡,自身修复能力差。同时,由于江夏区水污染治理起步较晚,除部分镇区生活污水和部分排污企业统一将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加上部分沿河居民对河道保护意识薄弱,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
1.3障碍,水政执法难度大
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薄弱,乡镇水利站编制不
2.1农村河道整治能有效提升行洪排涝能力
江夏区主要有三大水系:北部为汤逊湖水系,西部为金水
足,多数乡镇水管站,只有一、两名同志负责,面广量大,且水务
-57-
农村水利
河、鲁湖水系,东部为梁子湖水系。近年来,由于河道淤积,行洪不畅,沿道构筑物运行状况差,造成漫滩现象频繁,致使沿河两岸河岸坍塌、大片农田被毁,经济损失逐年增大,严重威胁着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当地和两岸群众要求治理农村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对其进行整治已迫在眉睫。务必针对威胁严重、洪涝灾害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河段,通过清淤清障、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工程措施,增强中小河流局部防洪能力,从而保护两岸公共设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3卷第11期(总第305期)
水利发展须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节约和保护资源,加强对生态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的水利基本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河道存在的问题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江夏区及各级水管部门对农村河道整治工程非常重视,先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保护和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营造绿水相连的优美景观,在《江夏区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也明确提出了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洪灾损失,促进江夏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已势在必行。
2.2农村河道整治能进一步提高灌溉供水程度
江夏区灌溉水源主要为长江、金水河及梁子湖、斧头湖、鲁
湖、汤逊湖等几大河湖。由于地势上的差异,境内绝大部分地区主要靠提水工程和蓄水工程进行灌溉。虽然湖泊水面面积较大,但很不均匀,两条主要过境河流也位于境内的边界地区,中部的丘陵地带远离江河湖泊,是水源比较紧缺的地区。其中南部的乌龙泉、安山、山坡、湖泗、舒安5个乡镇,地区均属丘陵地带,地势相对较高,水资源分布相对较少,为江夏区重点易旱地区。建国以来,国家和对江夏区的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义务工,兴建了一大批灌溉工程,从而把江夏区的灌溉工程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且布局比较合理的格局。全区现有灌溉工程理论上讲可满足抗旱灌溉要求,但丘陵岗地和平原地区仍受到干旱困扰。虽然对有的灌溉工程进行了脱险整治,但有的整治不彻底又出现新的险情。全区灌溉供水工程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70年代,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设施老化,效率下降,而重要排水渠少则20年、多则40年未曾疏浚,还有中东的灌溉站引水渠亦几十年来未曾疏浚,既阻碍排涝灌溉,又易孳生水草阻碍河(渠)道。在排灌河(渠)道上存在多处工程卡口和施工遗留围堰阻水,加上茂盛的水草壅阻,经常使卡口上下形成0.5~1m的水位落差,严重影响排涝效率,增加设备运行负荷,损失很大。
3
3.1
加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措施
统筹规划、集中整治
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与
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以乡镇为单元集中组织实施。
3.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根据当地水系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针对不同类型、不
同地区的农村河道,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整治方案。结合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入河污染源,对农村河道实施综合治理。
3.3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以县为实施主体,以乡镇为单元,整乡整村推进,全面整治
农村河道,最大程度地发挥连片效益;重点整治人口聚集的农村河道和平原河网地区的农村河道。
2.3农村河道整治能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环境、改善民生江夏区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共有
3.4建管同步、完善机制
根据农村河道特点,推行主导、农民参与建设和监督
湖泊18个,湖泊周围多为村庄和农田,江夏区三大水系排水方式却仍采用雨污合流,农村河道窄小弯道多淤塞严重,每遇暴雨,加之生活及工业污水、自然排放,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严重影响城区市容市貌及湖泊水体污染,渍涝成灾阻碍城市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通过针对性农村河道整治,能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环境,使沿县城及主要乡镇的河段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标准。
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制定乡规民约,共同巩固和保持治理成果。
综上所述,农村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农村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当今城乡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也是很好的机遇和挑战作者简介:
杨艳(1980—),女,重庆江津人,讲师,本科毕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邹进(1981—),男,湖北汉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建设监理工作。
2.4河道整治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障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观对水利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