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高考鲁教版地理-课时规范练29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0高考鲁教版地理-课时规范练29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课时规范练29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时规范练第58页

位于江苏盐城东台沿海的全国最大“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是全球单体最大的滩涂地面光伏电站,最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最下层进行水面养殖,实现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可谓“一种资源,三种产业”。据此完成1~2题。

1.该电站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 )

①土地资源 ②矿产资源 ③淡水资源 ④气候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该电站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力发电量冬季最小 B.太阳能发电量春季最大 C.水面养殖产量高 D.不利于候鸟迁徙和栖息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可知,滩涂地面光伏电站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下层进行水面养殖。滩涂和水面养殖利用的是土地资源,风力和太阳能都是气候资源。第2题,江苏盐城风力发电春季最大、夏季最小,A项错。7月份该地太阳辐射最强,发电量最大,B项错。光伏发电挡住太阳光,影响光线照射和温度,在最下层进行水面养殖产量不高,C项错。修建光伏电站,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被干预。依赖于植物生长栖息的鸟类生存会受到影响,候鸟迁徙地也可能不复存在,D项对。

下图为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与有效风能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风能资源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洋流流向

1

C.纬度高低 A.水能资源丰富 C.土地价值更高 答案3.A 4.C

D.地形起伏

( )

B.地势起伏较大 D.市场需求量少

4.甲区域有效风能密度较乙区域大,但风电场较少,其原因是

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可知,图中风能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分布在沿海地区;越靠近内陆,风能资源越贫乏,影响因素为距海远近,故选A项。第4题,风力发电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曹妃甸地区,是新首钢厂址所在地,地价贵;乙地位于河北北部,地势较高,人口密度较小,土地租金低。影响甲地风力发电场建设的因素为土地价格,故选C项。 下图为我国能源基地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主要能源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 B.鄂尔多斯盆地基地能源主要从俄罗斯进口 C.西南基地主要能源是水能、天然气 D.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石油、天然气

6.各能源基地地区环境问题及其调整方向是( ) A.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全面转向第三产业 B.水资源短缺,应兴建坎儿井保证矿区用水 C.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 D.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停止畜牧业发展 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利用,A项错。鄂尔多斯盆地能源丰富,不需要从俄罗斯进口,B项错。我国西南地区有丰富的水能和天然气资源(四川盆地),C项正确。蒙东基地煤炭是主要能源,D项错。第6题,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A项错。水资源短缺,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工业,B项错。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C项对。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合理发展畜牧业,D项错。 下图示意印度洋东部某火山岛,岛上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自19世纪下半叶该岛就开始了磷酸盐矿的开采。据此完成7~8题。

2

7.岛屿沿岸多悬崖峭壁,其形成原因是( )

①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岩石海岸 ②火山活动,导致板块上升 ③降水丰沛,河流侵蚀严重 ④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关于该岛磷酸盐矿开发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岛屿东北部邻近港口和机场,便于磷酸盐运输 B.开发磷酸盐矿,要特别注意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C.磷酸盐矿日趋枯竭,使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D.废矿石中细小物质随风飘移,易造成大气污染 答案7.D 8.A

解析第7题,该岛为印度洋东部的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岛屿的岩石海岸,岩石海岸形成后,又在海浪侵蚀的作用下形成了沿岸悬崖峭壁的海蚀地貌。第8题,磷酸盐矿的运输应主要采用海运,不应采用航空运输的形式;磷酸盐开发过程中会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因而要特别注意对热带雨林的保护;该岛磷酸盐矿开发历史较早,面临着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问题;废矿石处理不当,易造成大气污染。

下图是“攀枝花—六盘水”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 B.铁路、水运发达,能源丰富 C.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较低 D.接近消费市场,运输成本低 10.图中地区开发的方向是( ) A.大力发展种植业,提高规模化水平 B.建成西南能源基地,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巩固工业结构

3

D.恢复植被,退耕还草还湖,保护生态 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据图判断,该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储量丰富,A项对。该地区位于长江上游,落差大,航运条件差,B项错。C、D两项表述都正确,但不是影响图示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优势条件。第10题,图中地区地形起伏大,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将加剧水土流失,A项错。该地区水能、煤炭资源丰富,可以建设能源基地,发展冶金等高耗能工业,B项对。要合理适度开发矿产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项错。区域发展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该地区湖泊少,体现不出退耕还湖,D项错。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交通运输便利 ②农业基础好 ③能源资源丰富 ④劳动力素质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该省级行政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能源外运能力 ②尽量减少能源加工转化 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④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A.①②③ 答案11.B 12.C

解析第11题,该省级行政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等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捷,是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第12题,该省级行政区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通过增大能源外运量,精加工、深加工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措施来实现。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9世纪初底特律工业稳步成长,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12月底特律市宣告破产。

德国鲁尔地区从19世纪后半叶起成为世界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也曾面临经济衰落等问题,后经综合整治,鲁尔工业区重新走向繁荣。

图1、图2分别为北美五大湖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图3为鲁尔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率状况。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图1

图2

图3

(1)指出两大工业区早期发展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 (2)从产业结构分析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

(3)简述1961—2000年鲁尔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率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4)废弃矿坑、塌陷地等被称为矿业城市的“负资产”,就其利用问题,你有何建议? 答案(1)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单一;房地产崩溃;来自其他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

(3)就业率特点:第二产业就业率高,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率逐年上升,1990年后第三产业的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率。原因:传统工业衰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

(4)发展旅游业;建设垃圾填埋场;发展水产养殖业(都市农业;进行回填,开展土地复垦工作);修建水库。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概括五大湖工业区与鲁尔区共同的区位优势。第(2)题,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底特律产业结构特点,推断其破产的原因。第(3)题,据图归纳鲁尔区产业就业率的变化特点,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投入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4)题,立足废弃矿坑、塌陷的实际提出变“废”为宝的可行性措施。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5

智利目前是全球铜矿储量最丰、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位于智利北部地区的丘基卡玛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矿,它由岩浆侵入而成(见下图)。铜工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智利人每创造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有1美元与铜矿相关;智利每出口5美元商品,其中3美元是铜产品;智利经济增速如果达到5%,那么铜业的贡献率在70%……

(1)简述丘基卡玛塔形成世界上最大露天铜矿的地质条件。 (2)分析智利成为“铜矿之国”的有利条件。

(3)如果智利在卡拉马建设铜矿冶炼工业,需要克服哪些不利地理条件? (4)你是否赞同“铜矿之国”的危机即将来临这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答案(1)地处板块碰撞地带,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铜矿;矿床上覆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侵蚀,使铜矿出露。

(2)智利铜矿资源储量丰富,产量大;智利西海岸有港口,海运条件便利;国家的大力支持;劳动力资源丰富;国际市场广阔。

(3)卡马拉水资源短缺;能源缺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环境污染严重;当地市场狭小。

(4)赞同。理由:铜矿为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智利产业结构单一,对铜矿产业依赖严重。不赞同。理由:智利铜矿储量大,坚持可持续开发可解除危机;提高技术水平,延长铜矿产业链可确保铜矿持久利用。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由岩浆侵入而成”,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力、外力作用两方面描述丘基卡玛塔形成世界上最大露天铜矿的地质过程。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从资源条件、交通、、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智利成为“铜矿之国”的有利条件。第(3)题,注意“不利地理条件”的限定,应结合区域特征从水资源、能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环境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第(4)题,为开放性问题,注意观点与理由的统一。赞同危机即将来临,要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等角度探讨。不赞同危机即将来临,可从储量大、可持续开发、延长产业链等方面论证。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