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幼儿园建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构材料和与建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建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构造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丰富而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建筑劳动,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在这一动手活动中,即体现了幼儿对现实环境的单纯机械的模仿与再现,又体现了幼儿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想象及积极的加工创造。
幼儿园开展的建构游戏,其活动性、操作性非常强,很能满足幼儿积极活动的要求,使幼儿经常迷恋在建造活动中,这对于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实现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教育作用呢?
教师的指导是发挥建构游戏教育作用的关键。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他们在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要求、思想、能力、行为、认知水平等问题,都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帮助、正确指导。这里,教师的指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既要主动地为建构游戏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又要把握游戏中主体与主导的位置,同时还应顺合建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结合多年来组织幼儿结构游戏的一些经验我觉得在指导幼儿结构游戏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丰富幼儿的知识,加深幼儿对建筑物体的感性认知。
这是开展结构游戏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幼儿只有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了较细致的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才会产生去建造物体的愿望。
首先,要积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品入手,如幼儿的一些用品用具、玩具形状、以及家里的电器、日用品等等。教师不但要引导幼儿掌握物体的主要特征,还要幼儿能区分同类物体的明显甚至是细微的区别。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通过构造,真实的再现周围生活的物体。
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参观、图片、幻灯、等,指导幼儿认真细致地观察建筑工人的劳动,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建筑物,观察喜闻乐见的风景建筑,观察祖国的名胜建筑等,尽可能的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手段丰富幼儿的经验,使幼儿脑海中积累的感性物象越多,他们构造时的表现力、创造性也就越强。
2、提供各种成品材料,充分利用多种自然材料
结构游戏作为一种建筑活动,当然是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是开展结构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建造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放和调整结构材料,科学的指导幼儿使用和操作。如根据幼儿游戏能力的增强逐一更换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另外在材料的提供上还应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用一些辅助材料,反之则提供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材料。
对幼儿园购置的现有材料,教师应进一步分析其特点,深入探索更多更新的玩法。明确某种玩具在培养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能力上作用更明显,每一种玩具材料可以有哪些玩法,哪些是常规玩法,哪些是扩展玩法。如:雪花片可以用来插接出各种立体形象,又可用来拼摆小路地板等平面造型;积木可以用来建构成不同物体的造型,它还是幼儿学习数学的理想材料,如幼儿在操作积木的同时可以感知它的大小、形状、长度等这些特性从而获得关于物体的大小、形状、相同\不相同等概念和关系的最初体验。这样一来,一种玩具有了多种用途,实现了一物多用、一物多玩。
此外,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还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为幼儿提供或共同制造许多辅助材料,充分利用辅助材料,丰富游戏内容,从而满足幼儿在游戏时突发奇想的需要,也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性。
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活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有了感性认识和建构材料,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才能把这种认识通过材料表现出来,教给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掌握基本的铺平、延长、围合、加高、加宽、架空、盖顶等方法构成造型简单的建筑,再要求幼儿逐步掌握用建构材料砌出不同造型的围墙,开外形不一的门窗等技能,直至学会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方法来表现建筑物及物体的基本部分和外形特征。
教幼儿技能,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引导幼儿由模仿练习逐步过渡到建造物体,再通过观察、启发、提示以及想象的方法,指导幼儿再现观察得到的印象、设计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总之,建构游戏活动是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获得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在学习和掌握建构技能,而且也在发展自我、发现各种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性交往技能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活动结构。幼儿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体验、想象、幻想和现实生活在建构游戏活动中交互作用而获得了协调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