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文献综述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文献综述

来源:华佗小知识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数学与应用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 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的创设越来越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和重视。如何创设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这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思考并尝试探索的课题。创设优良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合作、高效学习。本课题拟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方法、存在问题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并对几则案例予以分析和再设计,为初中数学教师提高问题情境的创设技巧提供一定的帮助。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是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情境。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1]而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及知识本身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创设的数学教学环境。

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关知识,首先论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概念,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教材、文献,系统归纳和总结了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应使用的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从相关文献中可看出,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比较丰富,且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但也可看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效果不好的问题情境呢?”究其原因,这不一定是教师缺乏理论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把握趣味与抽象这个度。既要兼顾吸引学生注意,又要考虑数学内涵与本质。如何才能创设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还需要进行大量实践,并在实践中分析案例和总结经验。

关于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1)改变以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学会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出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富有层次的有效问题情境,从而找到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3)研究应着力于对效果不佳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再设计,以便效果更佳。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问题情境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或谈话法。而从后来的教育家的主张和观点中,我们也可找到问题情境教学的踪影。如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问题教学,其核心就是问题情境,此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等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与建构主义理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不懂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只有充分掌握建构主义理论,才能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2]

现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都是围绕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

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但常因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认识不到位,而使其创设缺乏数学性,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

1、情境创设的原则、方法、途径

许敏、孟祥菊、白宏信[3]认为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能够向学生明示或暗示所要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数学化原则: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化”的解读。这种解读,由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世界,需要进行“自我思考”。主要体现在数学化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中非形式化的数学体验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应用性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上来说完成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的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还认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知识切入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联起各“环节情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因此在情境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有以下一些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2)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

(3)创设探索合作情境,激发兴趣;

(4)创设开放教学情境,激化认知冲突。

马双良[4]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一些途径:

(1)创设迷惑的问题情境;

(2)创设类比的问题情境;

(3)创设应用的问题情境;

(4)创设变换的问题情境;

(5)创设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

2、目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王志南[5]认为: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过于追求情境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不自觉地走进追求“情境秀”的误区,它是指一种过于强调感官刺激,过于迁就学生趣味,偏离数学学习本质目标,导致课堂“假性繁荣”的情境创设行为。情境秀有以下一些表现形式:

(1)不着边际,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针对这种现象,王志南认为教师应当善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视为学校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必要背景。因而,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就应高度重视对于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并善于把它与学校中的数学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但我们更应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紧扣数学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单纯地追求情境的趣味性而显得不着边际。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注重情境创设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情境可以包含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紧扣数学内容,创设能引发其主动建构的情境。

(2)趣味有余,偏离数学的本质内涵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一种“爬坡”的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够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

成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际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去探究、去解决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

(3)脱离实际,违背事物客观规律

数学既然是日常生活的提炼和反映,就务必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书本数学。因此,教师撷取的数学素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仿真的。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不能只关注其中的数量关系,却忽略了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数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4)成人取向,脱离学生认知基础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所以,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

温建红[6]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刻意求新,哗众取宠;

(2)过分追求生活化,淡化数学;

(3)信息技术演示过多,忽视思维的深刻性。

苏平萍、谢朝霞[7]认为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三大难点:

(1)问题情境中问题的关联性;

(2)问题情境中情境的现实适应性;

(3)问题情境的评价策略。

3、关于情境创设的一些建议

朱志明[8]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处理好六对关系:

(1)从问题情境的情感态度分析,要处理好社会性与儿童承受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情境的“社会性”(又称社会化),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生存文化,激发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然而从现实的数学看,过多过繁的社会化有悖于儿童的承受能力。

(2)从问题情境背景的加工程度分析,要处理好现实性与学生思维性的关系

联系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借助“事理”来理解“数理”。但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一味地追求现实性而不顾学生的思维特点,就会阻碍学生对知

识的构建。

(3)从问题情境的思维程度分析,要处理好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阶段性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直观教学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中的感知活动,有利于增强感知效果。这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能产生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良好效果。如果直观教学不顾学生思维水平的阶段性,那么不仅浪费时间成为虚设,而且抑制学生的思维提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4)从问题情境的思考范围分析,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宽泛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许多学者和教师们的共识。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另一种危险,过分的宽泛会导致学生不知道干什么,会使课堂陷入离题万里的境地。

(5)从问题情境的吸引力分析,要处理好外在趣味性与数学内在魅力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无可厚非,问题是用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而言,有些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策略局限于外在的做游戏、讲故事和动态的课件上,却忽视了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6)从问题情境的时效角度分析,要处理好探索性与高效性的关系

自主探索对于防止学生简单地接受数学结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但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探索所有知识,或任由学生探索。就目前而言,有些问题情境对于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屑一顾,片面追求探索、感悟,这是很可怕的。

曾小平[9]认为营造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索对于培养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有所帮助。

马斌[10]认为:在新授课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师应该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工夫: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在习题课中,教师要在开放、设疑、引申、变式上下工夫: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置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创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Meavilla, V.和Flores[11]认为:教师应该利用有趣的问题导入数学课,课堂练习中的习题也应该富有趣味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创设问题情境,趣味性很重要。

Siegler, Robert S.和Mu, Yan[12]认为:利用数手指的方法计算加减法可以增强孩子对数字大小的直观感觉,即数学具体化有利于数学教学。

王美琴[13]认为:情境的内容即数学知识应该与生活实践和谐结合,从生活抽象出数学本质,将数学模型回归生活空间。

沈超[14]认为: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应该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问题”,喧宾夺主。

王志民[15]认为:在一堂课中,导入不能不着边际地演绎,观点不能置若罔闻地迁就,公平不能熟视无睹地掩盖,结局不能一厢情愿地等待。

王庆利[16]认为:在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概念时,应创设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类比、迁移、实验、探究、感知、体会的问题情境。

吴爱武[17]认为:应创设形象化的、生活化的、矛盾式的、阶梯式的、应用性的、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以优化问题情境创设。

毛建国[18]认为:学习总是发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总是产生于一定情境,而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以通过培养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为条件的,所以创设情境是至关重要的。

朱志平[19]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在疑难处设问,把握难易程度,贯穿启发性原则,创造性地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关知识,首先论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概念,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教材、文献,系统归纳和总结了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应使用的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会做出思考,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探索思考。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教师改变以

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了解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避免创设牵强、缺乏思维深度的问题情境。

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 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 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 许敏,孟祥菊,白宏信.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及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7,10:119-120.

[4] 马双良.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科教学.2005,9:59-60.

[5] 王志南.数学情境创设问题凝视与出路审视[J].数学与管理.2007,2:38-40.

[6] 温建红.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数学教学研究.2007,8:10-12.

[7] 苏平萍,谢朝霞.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三大难点[J].教育探索.2005,11.

[8] 朱志明.创设问题情境应处理好的六对关系[J].S专题研究.25-28.

[9] 曾小平,吕传汉,汪秉彝.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06,8:51-53.

[10] 马斌.创设问题情境 贯彻新课程理念[J].数学通报.2007,46:17-19.

[11] Meavilla, V., & Flores, A. (2007).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Problem Solving: a Teaching Sugges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38(2),253-259.

[12] Siegler, Robert S., & Mu, Yan. (2008). Chinese Children Excel on Novel Mathematics Problems Even Before Elementary School.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8),759-763.

[13] 王美琴.从问题情境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J].上海教育研究.75-76.

[14] 沈超.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天津教育.2005,2:48-49.

[15] 王志民,庄幼民.让40分钟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J].学科教学.2007,5:38-39.

[16] 王庆利.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J].数学通报.2007,6:39-41.

[17] 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研究.84-85.

[18] 毛建国.新课程与“情境——问题”为伴 [J].数学通报.2006,11:42-43.

[19] 朱志平.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能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J].上海教育科研.2007,3:54-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