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挽联引证解释

挽联引证解释

来源:华佗小知识

挽联的引证解释是:⒈哀悼死者的对联。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胡适《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冰心《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张太史联》:“玉卒后,某乞人代为輓联,鲜当意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邮寄輓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

挽联的引证解释是:⒈哀悼死者的对联。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胡适《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冰心《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张太史联》:“玉卒后,某乞人代为輓联,鲜当意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邮寄輓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 词性是:名词。 注音是:ㄨㄢˇㄌ一ㄢˊ。 繁体是:輓聯。 结构是:挽(左右结构)联(左右结构)。 拼音是:wǎn lián。

关于挽联的单词

elegiac couplet  

关于挽联的反义词

喜联  

挽联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挽联wǎnlián。(1)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联[wǎnlián]⒈哀悼死者的对联。英elegiaccouplet;基础解释:(名)哀悼死者的对联。

二、网络解释

挽联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综合释义:哀悼死者的对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胡适《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冰心《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张太史联》:“玉卒后,某乞人代为輓联,鲜当意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邮寄輓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汉语大词典:哀悼死者的对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挂满了挽联。”胡适《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冰心《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张太史联》:“玉卒后,某乞人代为挽联,鲜当意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邮寄挽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国语辞典:哀悼死者的联语。挽联[wǎnlián]⒈哀悼死者的联语。其他释义:文体名。哀悼死者的对联,由“挽词”演变而来。始于宋代。

关于挽联的造句

1、许多吊唁者都携带着挽幛、挽联、花圈等。  

2、5月25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哀思如潮,挽联如织,数千群众自发前来送别。  

3、神龛两侧,古字木匾两旁,各挂有挽联,祭幛。  

4、洁白的花圈寄托着哀思,上面覆盖着刘汉亲笔撰写的挽联。  

5、周围留放花圈、松柏,两边墙上挂挽联、祭幛,正面墙上挂有写有“某某某同志追悼会”。  

关于挽联的成语

鹿车共挽  飞粮挽秣  飞蒭挽粟  共挽鹿车  力挽颓风  雕玉双联  钓伏渡挽  

关于挽联的词语

前挽后推  钓伏渡挽  飞蒭挽粟  飞粮挽秣  回天挽日  击搏挽裂  力挽颓风  鹿车共挽  五窦联珠  共挽鹿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