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一单元测试卷 基础积累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泣涕(qi) 细腻(nl) B.汤匙(sh「) 熬粥(d。

• • ♦

C.盈盈(yin) 褐色(hU) D.搅和(jido) 公侯(h6u)

• • •

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纤擢素手(白皙) B.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 • •

C.泣涕奉如雨(落下) D.中摩地白树栖鸦(家庭里)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二项是(

A.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 • • •

B.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 • • •

C.唐东杰布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 • • •

D.奶奶摇着蒲扇,木花机擘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4.下列句子中,对破折号的.用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解释 说明)

B.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 星期的——按

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意思的递进)

C.“魄——啪——“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不断响起。(声音的延长)

D,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话 题的转换)

5.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6,下列诗句中,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春风乂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14分)

1.认真拼读,准确书写。(5分)

老北京的春节有很多独特的习俗。腊八这天要泡腊八sudn ( );腊

月二十三,天一黑,家家户户就rdn ( )起了鞭炮;除夕夜守岁,哪一

家都灯火通宵;大年初一人们要bl ( )此也( )新年;正月十五

要吃元xido ( ),看花灯。

2.品味“京味儿”语言,写出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4分)

(1)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 • • •

擦黑儿:

(2)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零七八碎儿:

3.用表示“看”的词语填空。(5分)

他站在山顶( )飘动的白云,( )涧底苍翠的青松,

( )银带似的河流,( )壁立的山岩,( )四周,被大自

然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花生仁煮得脱了皮,这是不消说的事。(改为拟人句)

2.北京的春节不能少了腊八粥的味道。(改为反问句)

3.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改 为双重否定句)

四、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1分)

L夏日夜晚,望着夜空中明痉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我不禁想起诗句“盈盈一 水间,";月圆之夜,诗人王建不由得感慨“今夜月明人尽 望,二寒食之夜,诗人韩翻用"

, ”写出一派承平气象。

2.古人告诫我们:“,,少年是做学问的 最好时期,切勿荒废。

3.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J作家 在《北京的春节》一文

中,用他的“京味儿”语言,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其中详写了 一 —这儿个时间点。

阅读理解

五、课内语段阅读。(11分)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 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 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 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 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 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 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 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 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 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 日子。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语言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语段的第1 自然段中找出

“一律”的三个同义词:、、o (3分)

2.从语段中可以看出,元宵节的习俗不包括( )。(1分)

A.观花灯 B.放花炮 C.吃元宵 D.走亲戚

3.语段描写了。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灯,一 是

,二是 o (3 分)

4.请你用“—”画出语段中的排比句。(2分)

5.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意思!古代有很多描写春节的诗句,其中我会写: 2 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 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 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 之类,吃起来十分杳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 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快过年了,须清理厨柜,借这机会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 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 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 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 这腊八粥,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那天正巧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 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在每年的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 我凑不齐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 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里,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 这个日子淡忘了。

1.与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相比,冰心笔下的腊八粥内容要丰富得多,其原料 竟然有 种之多,实在令人惊叹!(2分)

2.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短文介绍了腊八粥的制作方法和味道。

B.短文介绍了煮腊八粥这一习俗的由来。

C.短文写“我”的母亲每年煮腊八粥。

3.作者借母亲说的话,写了煮腊八粥两个层面的意义,请你找出来,简要加 以概括。(4分)

(1)现实意义:

4.从文常端5看出,“我”的母亲是一个 、 、 的人。

(3分)

5.从文体上看,沈从文的《腊八粥》刻画了 “八儿”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 一篇( );冰心的《腊八粥》则是回忆母亲,表达怀念之情,是一篇( )。

(2分)

A.散文 B.说明文 C.小说

作文天地

七、习作。(30分)

一年里,我们会度过许多美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 秋节等,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呢?你是怎么度过这个传统节日的呢?请 结合家乡的节日习俗写一写。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详略得当。③ 500字左右,

一、1. A 2.D 3.D 4. B 5. D 6. C

二、

1.蒜燃彼贺宵

2. (1)指天刚刚变黑。 (2)指各种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食品。

3.仰望俯瞰远眺瞭望环视

三、

L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2 .北京的春节怎能少了腊八粥的味道?

3. 3.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不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四、

L脉脉不得语不知秋思落谁家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老舍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五、

L清一色都通通

2.D

3.人们过元宵节的盛况灯的数量多灯的种类多

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儿白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 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 各式各样。

5.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六、

1.二十

2. C

3. (1)清理厨柜,节约粮食。 (2)纪念腊八这一天去世的外祖母。

4.勤劳孝顺待人友善

5.C 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