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母至孝的意思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从古至今,有个母爱的概念贯穿始终。它体现了子女要把母亲视为家庭中最重要的一份子,要慈爱母亲,与母亲维持良好的关系,用孝道的态度对待母亲的行为。所以“事母至孝”出现了。
其实,“事母至孝”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中国古代,《礼记》就提到:“事家而孝,事父而孝,事母而孝”,提到孝道中,最重要的就是“事母至孝”,这种孝道至今依然是中国的传祖训。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孝母的描写和赞扬,言犹在耳,如苏轼的《江城子》中赞歌母亲:“此恩何报,谁令余与母俱老”,古代诗词书画中,也不乏“事母至孝”的画面,凝固了中国人对母爱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从文字艺术上,还是生活中,“事母至孝”都是一种精神文明,其影响力深远。
所以,要把“事母至孝”这个观念落实到实践中。在家庭中,子女要多一些慈爱和包容,耐心倾听母亲的建议,而不是把母亲当成老古董的状态;也要给母亲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帮助,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切记,关爱母亲,和母亲有诚意的沟通,孝母的表现也不能只停留在说说而已,要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事母至孝”的真意。
上述是“事母至孝”的一般意义。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待“事母至孝”这个概念呢?一方面,孝顺母亲是子女应尽的本分,孝顺母亲是子女养活母亲的本分;另一方面,孝顺母亲也是对母亲最美好的回报,能让母亲满足、满意、开心,也是对母亲所做的一种表达和鼓励。
把“事母至孝”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改变自己的态度,将“事母至孝”的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才是全局的孝道思想。真诚的孝母,才能真正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对子女来说,孝母孝父,是子女最重要的职责,也是满足母亲最好的回报。惟有把孝道放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会,去深思,去改变,才能把“事母至孝”的精神发扬光大,让“事母至孝”的思想深入到每个家庭,让母爱的温度渗入到大家的心里,让每个子女对母亲都能够表达出最深厚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