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有:1.
1. 下列各项能反映法的评价作用的是( )
A.张某认为邻居林法官是个合格的丈夫
B.张某认为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虽然完善了刑法的有些规定,但是总体看,刑法仍然有不完善之处
C.张某自豪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D.张某对于群体被一网打尽表示罪有应得,应该判刑
正确答案:D
解析:法的评价作用的对象为他人的行为,评价的标准是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综合这两点评判标准,可以看出D项符合法的评价作用的概念界定。综上,本题选D。 知识模块:法的作用和价值
2. 不属于宋朝法律制度的是( )。
A.重法地法
B.差遣制
C.大案奏裁制
D.京察法
正确答案:D
解析:京察法为明清时期的官吏考察法。 知识模块:隋唐宋法律制度
3. 元朝制定的最为成熟的法典是( )。
A.《至元新格》
B.《大元通制》
C.《元典章》
D.《风宪宏纲》
正确答案:B
解析:《大元通制》是元朝制定的最为成熟的法典。 知识模块:元明清法律制度
4. 以下关于法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系渊源于古罗马法,最后于19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法系
B.法系分为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两个支系
C.法系法律基本结构是在公法和私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的,传统上公法指、行、刑法及诉讼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
D.法系法官通常采用归纳法,即将法典中的高度概括的法律原理具体化,然后适用于案件
正确答案:D
解析:法系法官适用法律通常采用演绎法。 知识模块:法理学
5. 法律全球化的主要途径不包括( )。
A.国际标准的国内法化
B.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国内法化
C.地方法或国内法的全球化
D.我国的修正
正确答案:D
解析:国际性法律的国内化、地方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标准的国内法化。②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国内法化。③国际援助过程中的国内法改革压力。地方法或国内法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新商人法的出现。②一些国家通过“法律与发展”等项目“推销”西方的法律。 知识模块:法理学
6. 关于法律上的权利与权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权利与权力本质上一致,但它们的各种表述方式适用不同主体
B.由于我国采用首长负责制,所以首长个人也可以享有权力
C.权利的强制性是直接的,而权力的强制性是间接的
D.权力是可以放弃的,而权利是不可放弃的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为法律上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广义上的法律权利包含了权力,从字面上讲,职权、权限、权力等词与权利一样,也可以理解为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根据我国,对国家机关使用职权一词,对地方国家机关使用权限一词,对公民则使用权利一词,A选项正确;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B选项错误,这个跟首长负责制没有太大关系;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因为它直接表现为一种掌控力、影响力,而权利本身并无这些直接的强制力,而要依靠权力来获得强制力,C选项错误;权力,尤其是职权,是不能放弃的,而权利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放弃的,但也并不是可以随意放弃的,D选项错误。 知识模块:法理学
7.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指的是法的作用的哪一局限性( )
A.法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
B.法的特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C.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制约
D.法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正确答案:C
解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立法者,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如果没有具备良好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专业队伍,法律再好,其作用也是难以发挥的。题目中的谚语体现了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影响。 知识模块:法理学
8. 以下有关法律责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被害人所负的法律责任
B.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是刑事法律
C.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
D.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正确答案:A
解析: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刑事责任是向国家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而不是向受害人所负的法律责任,A项错误,本题选A。 知识模块:法理学
9. 以下关于法与国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国家是法律存在的政治基础
B.法律对国家权力起到支持和制约的作用
C.国家权力是创制法的直接主体
D.法律对国家权力具有依赖性,不具有性
正确答案:D
解析:法律不是完全依赖于国家,而是具有相对于国家权力的性。法律能够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及其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D项说法错误,ABC项说法正确,本题选D。 知识模块:法理学
10. 构成法律部门的最基本细胞是( )。
A.法律制度
B.法律体系
C.规范性法律文件
D.法律规范
正确答案:D
解析: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法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法律分类的一种形式。部门法是由调整相同种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组成的,因此法律规范是法律部门的最基本细胞。 知识模块:法理学
11. 关于立法程序和立法活动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立法程序是唯一能够产生法律的国家机关活动,国家机关的其他活动都不能直接产生法律
B.立法程序不仅包括对制定活动本身的规定,还包括对某些立法技术的规定
C.立法活动实际上是对社会实行国家领导的一种方式
D.立法活动是立法机关的专门职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进行这项活动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为立法程序的特点。立法程序是唯一能够产生法律的国家机关活动,国家机关的其他活动如行政活动、司法活动都不能直接产生法律,最多只能通过其活动为立法活动积累经验,最终的立法依然只能靠立法程序进行,A选项说法正确;立法程序除了规定制定法律的步骤,同时还包括对立法技术的规定,B选项说法正确;立法活动制定的法律为全社会所遵循,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活动,这当然是一种国家领导社会的方式,C选项说法正确;立法活动主要是由特定国家机关进行的,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非经国家机关授权都不能进行这项活动,D选项说法错误,为本题答案。 知识模块:法理学
12. 下列哪种学说认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是以制裁为后盾的行为规则?( )
A.神意论
B.规范论
C.民族精神论
D.社会控制论
正确答案:B
解析:神意论认为法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民族精神论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社会控制论认为法是社会控制的工具。
13. 下列说法中,不能成立的是( )。
A.生产关系是联系法律与生产力的中介
B.社会生产力决定法律的产生和发展
C.国家消亡了,法律仍将存在,而不会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共习惯规则
D.判断良法、恶法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律伴随着国家而产生,并伴随着国家而消亡,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共习惯规则。可见,C项表述不成立,其余选项表述都能够成立。故选C项。 知识模块:法理学
14. 中国的解释采用
A.立法机关解释
B.司法机关解释
C.专门机关解释
D.权威学者解释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为我国解释机关。中国的解释属于立法机关解释。这种解释首先是由1978年予以确认和建立的,我国《》第25条规定了全国常委会有“解释和法律、制定法令”的职权。现行再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解释的机关是全国常委会,这与我国的宪政是相吻合的。这种解释存在的理由在于:全国作为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既有制宪权,也有立法权,而全国常委会是全国的组成部分,拥有解释的权力,使得解释具有立法性质和普遍的约束力,并使解释工作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行为。故本题选择A。 知识模块:的变迁
15. 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所有权属于( )
A.特别行政区
B.集体
C.国家
D.个人
正确答案:C
解析:《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7条规定: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特别行政区负责管理、使用、开发、出租或批给个人、法人或团体使用或开发,其收人全归特别行政区支配。C项正确。 知识模块:学
16. 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
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
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
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
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为商朝立法概述。对于古代的这些名词概念,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意思揣度,除非古文功底深厚,否则只能细心识记。巫风虽然带有“巫”字,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官吏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政事:淫风则指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生活作风层面;乱风则指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侧重执政思想观念和用人方面。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17. 2015年全国会议召开期间,机关以涉嫌发生在两年前的诈骗罪逮捕了全国甲。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未经全国常委会许可,机关无权逮捕甲
B.未经全国团许可,机关无权逮捕甲
C.机关可以拘留甲,但须立即向全国常委会报告
D.机关可以拘留甲,但须立即向全国团报告
正确答案:B
解析:《》第74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团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本题在全国开会期间,非经全国团许可,不受逮捕,B项正确。如果因为现行犯被拘留的,机关应立即向全国团或全国常委会报告。甲涉嫌的犯罪是诈骗罪,发生在两年前,不是现行犯,CD项不正确。 知识模块:学
18. 制定的程序不包括以下哪一步( )
A.成立专门的制宪机构
B.提出草案
C.草案的公布
D.审议和表决
正确答案:D
解析:制定的程序一般包括:(1)成立专门的制宪机构;(2)提出草案;(3)草案的通过;(4)公布。审议和表决一般认为是修改的程序之一,故D项为正确答案。 知识模块:中国学
19. 下列关于特别行政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以及所实行的制度是由全国以法律来规定的
B.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内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C.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享有的主权
D.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由管理
正确答案:C
解析: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享有主权,也不是一个的政治实体,其法律地位相当于省、自治区、直辖市。 知识模块:中国学
20. 公民对于国家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可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被称作( )
A.申诉权
B.批评建议权
C.监督权
D.检举、控告权
正确答案:A
解析:申诉权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可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 知识模块:中国学
21.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内容不包括( )。
A.七出、三不去
B.同姓不婚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嫁娶礼书
正确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内容包括七出、三不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一夫一妻制等。嫁娶礼书为元朝婚姻制度。故选D项。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22. 与《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变化不包括( )。
A.取消了六部分篇的法典编纂体例
B.删除了“十恶”重罪等内容
C.对于婚姻、继承、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行为不再科刑
D.增加了一些新罪名,诸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等
正确答案:B
解析:和《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体例变化:取消明清以来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篇的法典编纂体例;(2)刑罚专门化:对于继承、婚姻、田宅、钱等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判刑;(3)废酷刑,设置新五刑:设置新的刑罚体系,删除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残酷刑罚和缘坐制度,将主体刑罚确定为死、遣、流、徒、罚金五刑;(4)增加新罪名: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破坏交通、电讯罪等。通过对比,《大清现行刑律》对“十恶”重罪并未更改。故选B项。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讯野蛮残酷,对不招供者断绝饮食,三日后才许进食少量的粥,循环使用。这种刑讯方法是( )
A.重枷
B.大杖
C.测罚
D.测立
正确答案:C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讯野蛮残酷,反映当时司法的和黑暗。如北魏以重枷、大杖逼供;南梁创立“测罚”,对不招供者断绝饮食,三日后才许进食少量的粥,循环使用。C项正确。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24. 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 )范围内设立。
A.100户至500户
B.200户至700户
C.100户至700户
D.200户至500户
正确答案:C
解析: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100户至700户的范围内设立。 知识模块:中国学
25. 唐朝受理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
A.大理寺
B.御史台
C.刑部
D.吏部
正确答案:B
解析:唐朝的御史台是专门受理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御史台也是唐朝最高监察机关。故选B项。在唐代,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最高司法行政机关,也是刑事案件的复核机关,而吏部则是主管官吏管理的六部之一。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26. 西周时期史籍记载中的“非终”是指( )
A.过失
B.惯犯
C.偶犯
D.故意
正确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所区别。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C项正确。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27. 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
A.《大清律例》
B.《大清律集解附例》
C.《大清律集解》
D.《五朝会典》
正确答案:B
解析:《大清律例》于乾隆五年正式颁行天下。此前,顺治朝曾经颁布过《大清律集解附例》,雍正朝颁布过《大清律集解》,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律集解附例》是清朝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28. 西周时期全面负责司法事务的是( )。
A.司寇
B.小司寇
C.大司寇
D.士师
正确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29. 西周时期审理民事案件所收的诉讼费用称为( )。
A.钧石
B.束矢
C.质剂
D.司约
正确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民事诉讼费用称为“束矢”,刑事诉讼费用称为“钧石”。“质剂”为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司约”为西周时期管理契约的名称。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30.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区别点的是
A.地位和效力
B.制定和修改程序
C.表达形式
D.内容所涉层面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五章第三节中的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的分类是最典型的基于地位和效力高低所作的分类,因此,A选项肯定是两者的区别点,而这种地位的差异也就要求其内容上分别涉及根本性问题和一般问题,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也会有宽严之分,B、D选项是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区别,但是在表达形式即成文与否的问题上则并不必然有差异,且进行这种分类的往往是成文国家,此时,作为根本法的与普通法律都是以成文法的形式表达的,故而C选项不是两者区别。 知识模块:法理学
31. 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甲“因戏而误杀旁人”,被判处绞监候。依据清代的会审制度,对某甲戏杀案的处理,适用下列哪一项程序( )。
A.上报列入朝审复核定案
B.上报列入秋审复核定案
C.移送京师列入热审复核定案
D.上报列入三司会审复核定案
正确答案:B
解析:代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因于秋季举行,故称。清制,各省于每年四月,对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案犯,再行审议,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四类,报送刑部。本题中犯杀人罪,未执行,应上报列入秋审。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32. 清朝法律明确规定,不动产典当回赎年限为( )。
A.七年
B.八年
C.九年
D.十年
正确答案:D
解析:清朝时户部则例规定回赎期如下:民人典当田产回赎期限不能超过十年,旗人之间典当田产也以十年为限。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33. 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之为
A.法律体系
B.法律部门
C.立法体系
D.规范性法律文件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六章第一节中的法律部门的概念。本题看似简单,但如果不能准确记忆或者掌握定义和内涵的话,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法律体系内容虽然也是本国的全部法律规范,但它是以法律部门为构成元素的,即先将法律规范划分成多个法律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形成法律体系;立法体系一般是作为立法的别称,即立法权的分配体系;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文本载体。 知识模块:法律体系
34. 根据立法活动的定义,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立法活动( )
A.法的制定
B.法的修改
C.法的废除
D.法律汇编
正确答案:D
解析:法律制定,又称法的创制,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或者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性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知识模块:法理学
35. 关于指示规范,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
A.指示强制国家为一定行为
B.指示在一般用法中限于狭义的对立法机关立法行为的指示
C.公权力机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履行指示的具体方式和先后顺序
D.我国中基本国策的条款多属于此类规范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四节中的规范的类型。指示规范。指示强制国家为一定行为,和委托不同,原则上所有公权力机关直接或间接的都是其规范对象,行为也不以立法机关为限,公权力机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履行指示的具体方式和先后顺序。我国中基本国策的条款多属于此类规范。B选项所示限于狭义的对立法机关行为的是委托规范。 知识模块:基本理论
36. 下列关于《大清新刑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B.它首次取消了按六部名称进行分目的旧法典体例
C.它首次开始采用近代刑罚体例,规定刑罚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D.它开始引入西方刑法原则和刑法学的通用术语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五章第一节中的清末修律活动。首次取消按照六部进行分目这一旧法典体例的是作为过渡性法典的《大清现行刑律》,而不是《大清新刑律》,A、C、D选项都是《大清新刑律》的基本知识点,正确。对于这一阶段出现的大量前后时间相隔不久、名称类似的法典或法律文件,一定要注意区分相关要点,这种区分中实际上就包含着对渐进变革过程的认识,以及新旧改变的要点。 知识模块:清末、中华法律制度
37. 管制刑出现于()。
A.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B.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C.战争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正确答案:C
解析:战争时期在刑罚种类上创设了“管制”刑,即将已经登记的反动分子交给当地及群众监督,其自由,责令其每隔一定时间必须向指定机关报告行踪。管制刑的出现为现代刑法典主刑中“五刑”刑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可见,选C项。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
38. 按照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和原则,《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 )
A.及其相关法
B.民商法
C.行
D.社会法
正确答案:A
解析: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主导性的法律部门,是其他部门法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最高依据,处于特殊的地位,起着特殊作用。作为一个法律部门,除了包括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包含处于附属层次的一些法律文件,如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国籍法、国旗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公民基本权利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立法法和授权法等。由此可知,选择A。 知识模块:法理学
3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
C.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D.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正确答案:A
解析:我国《修正案》第14条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知识模块:中国学
40. 小康全面不全面,关键是( )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社会文明
D.生态文明
正确答案:D
解析: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中国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