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1、早期理解
人们都把计算机理解为数值计算工具
数值计算的特点:有数学方程,可以用计算机去做传统的数值计算。
| 比如:一个线性回归的模型【机器学习】 |
| |
| ①根据历史数据(黑点),去拟合这条线,得到这条线的方程f(x) ②给了一个新的x,则可以用f(x)去预测它的取值(比如x是学习时长,y是考研分数) |
2、现实中
需要一些更科学有效的手段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非数值计算)
| 树形结构 | 网状结构 | 线性结构 |
| 比如文件夹的管理 | 比如社交关系 | 比如排队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
| | |
二、历史
- 1968年,美国的高德纳(Donald E.Knuth)教授在其所写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第一卷《基本算法》中, 较系统地阐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及其操作,开创了数据结构的课程体系
- 同年,数据结构作为一门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的学位课程中开始出现
- 70年代初,出现了大型程序,软件也开始相对,结构程序设计成为程序设计方法学的主要内容
- 人们越来越重视“数据结构”,认为程序设计的实质是对确定的问题选择一种好的结构
- 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